编者按:本期《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动态与研究》刊发“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发展构想及‘十二五’规划部署建议”。笔者总结了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成立以来作为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取得的重要进展,论述了发展形势,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目标与总体构想,进而规划了“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提出了部署建议。该文是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开展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的专题成果之一,通过该专题讨论,进一步明确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的发展方向,为编制“十二五”业务发展规划,部署“十二五”业务工作提供基础。
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发展构想及“十二五”规划部署建议
刘凤民 等
摘要: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全国实物地质资料保管服务中心、技术方法研究中心、数据信息中心、交流合作中心。“十二五”的主要任务:强化实物地质资料采集,丰富馆藏,初步建立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库藏体系;开展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推进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进程,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协助组织开展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建设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研究建立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促进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一、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建设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1、国家高度重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
为加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2002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将实物地质资料纳入了国家统一管理范畴;2008年1月11日,《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国土资发[2008]8号文发布实施,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办法》明确了我国实物地质资料实行分级管理,实物地质资料由国家级、省级馆藏机构和受委托的地质资料保管单位保管,汇交人(或地勘单位)妥善保管履行汇交义务后剩余的实物地质资料。
《全国地质勘查规划》对全国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级馆藏机构建设提出了要求:建立国家和省级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岩矿心图像数据库;建立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体系,向社会提供服务;强化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推进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
2、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2002年经中编办批准成立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以下简称实物中心),作为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即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负责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研究,为上级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和技术支撑,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2003年底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建成竣工并投入使用,可收藏约60万米岩心。2006年9月以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科钻一井”岩心进库为标志,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从试运行转入正式运行。
通过实物地质资料国内外管理现状的调研,总结了国内外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状况与发展趋势;开展实物地质资料调研和示范性采集与库藏管理,初步理清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目的、任务、工作流程和基本要求,确定了实物地质资料馆藏工作内容,总结了收集整理方法,初步建立了馆藏技术方法体系;分析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的馆藏范围和主要来源,确定收集途径,结合实物地质资料筛选与示范收集,提出了筛选依据和筛选目录,初步构建了库藏实物地质资料体系和服务体系框架,提出了实物地质资料收集、整理、保管与利用的总体框架。
围绕实物地质资料筛选、采集、保管、利用和实物资料管理技术法规的研究,实施了《实物地质资料采集管理》、《实物地质资料运行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大调查重要岩心、标本筛选与服务体系建设》、《危机矿山勘查项目实物成果集成》等多个项目。协助国土资源部起草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实物地质资料的筛选和采集。截止2008年12月31日,已接收实物地质资料36份——其中:岩矿心共83个钻孔,岩心总长度40460.13米;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标本2676块、薄片11000件。初步开展了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接待来访和查询人员人数逐年增加,2008年全年接待相关单位参观35批,共计210人次。
3、建立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的任务十分艰巨
《办法》明确了我国实物地质资料实行国家和省两级管理,明确了国家级和省级馆藏机构的职责,确定了管理和汇交程序,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体制基本确立。但是,由于我国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起步较晚,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已经瓦解,新形势下无论行政管理体系、业务工作体系、技术标准体系,还是组织机构、技术队伍等,都需要从头开始。
(1)《办法》宣传贯彻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办法》发布后,受国土资源部储量司委托,实物中心对部分省级地质资料管理部门和馆藏机构进行了宣传与培训,促进了省级馆藏机构的建设和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河北、黑龙江等省(区、市)开始清查本省实物地质资料,规划统一管理;上海市对原有岩心库进行了改造,并进行了全面整理,开始建立钻孔岩心数据库;安徽省通过调研,向省政府提出了包括实物地质资料库在内的地质资料馆建设的可行性报告。与此同时,针对地质大调查项目实物地质资料汇交,还开展了《办法》的宣传和汇交技术培训。但是,面对全国众多的地勘单位、地质资料汇交人,宣传培训的力度,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还不充分,因此至今还有不少地勘单位还不知道《办法》的发布;一些单位和个人,对《办法》的理解不深入、不全面。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办法》在全国的贯彻落实。
(2)省级馆藏机构和实物库建设工作迟缓
省级实物资料馆藏机构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馆藏机构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实物地质资料的接收、保管和服务。馆藏机构怎样建立,以什么样的形式建立,是贯彻落实《办法》的重要课题。目前已经明确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省还不多;有的省虽然将该项职责分给了资料馆或地调院,但具体怎么管还不明确。
实物库是保管实物地质资料的基础设施,是能否真正全面落实《办法》的基础保障。目前除实物中心建设有现代化的立体实物库外,省级馆藏机构仅个别省(市)建有规模小、设备落后的岩心库,部分省着手馆藏机构和实物库建设可行性论证。在《关于印发〈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8号)中要求,“未建省级实物地质资料库房的省(区、市),应尽快落实建设计划,在新建库房投入使用前,应采取租借等方式保证有符合保管条件的库房,确保《条例》和《办法》得到全面贯彻实施。”其主要目的是促进省级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
4、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建设及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物中心的定位不明确,运行经费没有保障
由于实物中心目前的定位不明确,导致承担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接收、采集、保管和利用工作运行费没有保障。目前,只有通过立项解决部分经费问题,采取的收集方式是哪些勘查项目给经费就采集其实物资料,对于没有给予经费支持的项目,基本上无法进行采集。目前主要是大调查项目经费和危矿专项经费给予支持,所以只能完成这一部分实物采集工作;这种方式不是长远之计,只是临时性的。《办法》确定了国家实物资料馆收藏范围,但由于缺少经费支持而无法完全履行其职责。另外,随着《办法》的进一步贯彻实施,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筛选、目录清单处理、接收等工作量越来越多,而支撑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运行的地质大调查专项和危矿专项工作接近尾声,今后履行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接收、采集、保管和服务利用工作运行费如何解决,这是一个现实问题,需要尽快落实。
(2)馆藏设施不完善
在筹划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建设时,只考虑了一般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所需要的设施和设备,没有考虑到特殊实物保管所需要的条件。然而,多年的实践表明,除了一般性实物资料外,还有大量特殊实物资料,这些特殊实物资料除了一部分委托保管外,其余需要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保管。因此,筹划和实施以保管利用特殊实物地质资料为主体的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二期工程已迫在眉睫。
(3)服务薄弱
近年来,在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方面,一直把实物地质资料的采集工作作为中心工作,而在提供服务利用方面,仅仅提供现场取样、网上目录发布等,还没有开展服务信息综合集成、产品开发等深层次的服务利用工作。作为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不仅仅是保管实物地质资料,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研究如何为社会提供服务?如何为地质找矿发挥作用?采取什么服务方式?用户需求什么服务产品等等。
二、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发展目标与总体构想
1、总体目标
通过强化馆藏基础设施建设、实物地质资料体系建设、管理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体系,把实物中心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成为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的保管服务中心、技术方法研究中心、数据信息中心、交流合作中心。
2、发展构想
实物中心发展目标的核心是建成下述“四个中心”。
(1)保管服务中心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目的是使重要的实物地质资料得到有效保管和充分利用。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应收藏保管系统反映中国地质条件、代表重大地质工作成果与最新进展的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和系统性特点的实物地质资料;应根据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要求,成为全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主节点,向社会提供服务;此外作为国家级馆藏机构还应对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与技术支撑。
① 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的收藏定位
首先,国家库是社会公众宏观了解我国区域地质特征的重要基地。 这个基地能够为社会提供下列几方面的实物信息:① 用户查询地区的主要地质特征:包括主要地层(层位)、主要岩石(岩性和物性)等;② 用户查询地区的重要矿产信息:包括主要矿种、类型、潜在价值等。
第二,国家库是专业人员研究区域性地质问题的重要实物资料基地 。这个基地能够为从事地质勘查和地质科研的专业人员提供下面几方面的实物:①研究区出露的代表性地层标本、重要古生物标本、特殊地质现象标本;②研究区地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岩矿石标本(岩矿心);③研究项目需要参考的全国或区域的代表性实物。
第三,国家库是国家重大地质研究计划实物资料保管基地。 例如:①国家科学钻探岩心;②重要成矿带基础地质研究与资源预测类项目实物资料等。
第四,国家库是重要的地质科普教育基地。这个基地能够向社会公众提供以下科普知识:①地球的物质组成及演化;②地球上的重要矿产资源;③地球探测技术;④丰富系统的标本。
第五,国家库是对外合作交流的基地。这个基地需要保管下列实物:① 我国独有的地层、化石、矿种、矿石类型;② 我国首先发现的矿床类型等;③ 有国际影响的矿产等;④ 全球标准(标志)的地层剖面、成矿模式等;⑤境外勘查项目的实物;⑥中外重大合作项目的实物地质资料。这些实物地质资料不仅可以直接服务于合作项目,而且可以全面展示中国的地质矿产条件。
② 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主要收藏对象
矿床学的实物地质资料。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矿床的实物地质资料;代表不同矿种、不同成因类型、不同成矿区带典型矿床的实物地质资料;矿床类型命名地矿床的实物地质资料;我国特有矿床的实物地质资料;新类型或新矿种矿床的实物地质资料;具有重大潜在工业利用价值矿床的实物地质资料;对发展成矿理论或勘查技术有重要科学意义的矿床的实物地质资料。
地层学的实物地质资料。全球界限层型剖面(“金钉子”剖面);预选参加国际竞争的界限层型候选剖面;年代地层“阶”级界限层型剖面;岩石地层“组”级层型剖面;有特色的事件地层、旋回地层和层序地层代表性剖面;反映生命演化过程和生物演化巨变事件的含有特殊生物群的地层剖面;反映特殊沉积建造特征的地层剖面;含有重要成矿层带或矿床的地层剖面。
古生物学的实物地质资料。古生物主要门类(纲、目、科、属、种等)的代表性化石;国际著名或有重要影响的反映古地理、古气候等环境演化的标志性化石;反映生命起源、生物演化、物种爆发和灭绝等重大生物事件的代表性化石;对地层划分、对比以及建阶、建组、划代具有重要指相意义的古生物群及生物地层的化石;古生物化石的模式标本;新发现的门类种属或存在重大争议的古生物化石;在我国首次发现或命名的古生物化石;特别稀有或我国特有的古生物化石。
岩石学的实物地质资料。不同类型、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成因的典型岩石标本;具有指示地球演化阶段、构造边界和成矿作用的岩石及岩石组合标本;与重要的战略矿产有关的典型岩石标本;我国罕见的岩石类型标本。
矿物学的实物地质资料。矿物分类体系中,不同种类的典型矿物标本;反映典型地质条件的矿物及共生组合标本;在我国首次发现或命名的矿物标本;具有潜在经济价值或重要研究价值的矿物标本;自然界罕见的矿物标本。
构造地质学的实物地质资料。反映大型构造带特征及形成演化的典型岩石及构造标本;反映重大构造运动和构造旋回的岩石、矿石、矿物及构造标本;反映一级大地构造边界的岩石及构造标本;各类构造样式的典型标本;对研究区域地壳运动、发展构造理论有重要科学意义的实物地质资料。
其他学科代表性实物地质资料。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学、海洋地质学、地球化学、深部地质学等代表性实物地质资料。
(2)技术方法研究中心
第一,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对全国实物地质资料库藏设施建设应具有示范作用。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拥有我国地矿系统第一座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大型库房,实现了立体存放、自动存储,在国内是领先的,国际上也是先进的。随着《办法》的贯彻落实,省级实物地质资料库的建设陆续实施,一些省已开始了建库的前期调研和立项论证工作,国家库是他们调研的首选,国家库有义务为省级馆的建设提供资料并提出建议。
第二,研究保管技术方法,提高实物地质资料的保护水平。实物地质资料多数是从地下深处取出的,到达地面后,其周围环境一般都发生重大变化。例如,风化作用导致实物的性状(物理的、化学的)以及实物资料的原始信息可能发生变化。时间长久后,对于实物的利用会产生影响;如作为重要找矿标志的蚀变矿物,由于风化作用产生矿物成分的变化,可能丧失找矿指示作用。研究实物的保存环境、保管条件、延缓风化的措施,是国家库近期需要开展的重要工作。研究成果在全国推广,带动全国实物资料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推动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实物地质资料统一汇交管理从无到有,需要管理体系、制度体系,技术方法和技术标准体系的保障。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实现规范化、标准化,有利于管理的统一、质量的统一、数据的统一、平台的统一,有利于资源信息的共享,有利于实现集群化、产业化。实物中心通过研究和实践,协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有关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而且为其他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提供经验方法。
(3)数据信息中心
第一,实物中心代表国家管理实物地质资料从产生、汇交、保管到服务的全过程的数据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已向国家或省汇交的资料信息,还包括履行汇交义务后由汇交人(或地勘单位)保管的资料信息;也就是说,全国的实物地质资料无论保存在什么地方,其基本信息均由实物中心掌握。例如,实行委托保管的油气实物地质资料,在国土资源部地质资料委托管理办法中,明确要求其管理信息必须纳入国土资源部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并及时更新数据信息。
第二,实物中心是实物资料数据信息的储存和保管中心。实物中心作为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的主节点和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分中心,保管储存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目录和重要数据信息,向社会提供资料检索服务。
第三,实物中心是全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产品发布中心。全国各级各类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地质找矿工作的需求,按照地质资料产业化的要求,依托馆藏实物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加工和信息集成,开发服务产品,向社会提供服务,需要产品发布和交易的平台,作为国家级馆藏机构,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这项工作,发挥国家馆权威性,为社会提供丰富的实物地质资料信息产品。
(4)交流合作中心
第一,实物中心是国家对外交流合作的窗口。实物中心是国家级馆藏机构,其代表着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水平,无论是基础设施、技术装备,还是业务能力、管理水平,都应该是国内一流的。
第二,实物中心是境外实物的收藏中心。实物中心除代表国家保管需要向国土资源部汇交的国内实物地质资料外,还应收集保管来自境外的重要实物地质资料。其来源一是国际上的馆际交流,二是国际友人的赠送,三是国内团体出外考察采集,四是境外勘查工作产生的实物地质资料。
第三,实物中心是业务技术交流的组织者。实物中心作为国家级馆藏机构,有责任、也有能力作为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龙头,针对管理服务的需求,通过组织召开学术交流会,举办技术培训班,以及组织成立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方面的学会或协会,主办学术期刊等,促进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水平的提高。
实现上述“四个中心”,也就建强了国家级馆藏机构,达到了以下发展的要求:①实物地质资料馆藏丰富,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实物地质资料的需求;②实物地质资料数据信息实现形式数字化、存储网络化、管理科学化、应用现代化;③充分发掘实物地质资料信息,资料二次开发成果显著,具备提供个性化专业化信息服务的能力;④服务利用环境优良、学术氛围浓厚,服务质量一流;⑤服务手段完善,实现信息服务网络化,促进全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共享;⑥为用户提供准确可靠的测试化验数据,充分发挥实物地质资料的作用。
三、“十二五”规划部署建议
1、工作思路与阶段目标
在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指导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物地质资料收集为基础、以信息化为途径、以服务为目的,全面加强实物地质资料采集、整理、信息集成与服务工作,为地质找矿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实物地质资料支撑,并示范引导省级与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
密切追踪“十二五”地质调查及其他重大地质专项工作进展,加强实物地质资料接收与专项采集,初步建立以著名矿山和近100条地层剖面以及科学钻探岩心为主体的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库藏体系;加强实物地质资料整理、数字化以及成果集成,向社会提供丰富的服务产品;加速信息化进程,初步构建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对上级主管部门的决策支持与业务支撑作用,为提高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水平发挥作用。
2、主要任务
(1)协助主管部门完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推动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协助上级主管部门宣传和贯彻落实《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积极推进省级馆藏机构建设和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
——完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配套政策法规,细化工作流程和要求,增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政策的可操作性;
——研究编制《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规划》;
——完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制定馆藏管理制度,促进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规范化。
(2)协助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建立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
——摸清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类型、数量及保存管理状况,根据保管意义与利用价值提出分级保管目录以及管理建议;
——以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清理为契机,建立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
(3)加强实物地质资料筛选采集,丰富实物数量与类型,建设库藏实物地质资料体系
——履行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职责,除接收各省(市、区)经清理后汇交的实物地质资料外,开展中央财政资金安排项目实物地质资料筛选与接收;重点采集地质调查、青藏高原矿产勘查、中央勘查基金、资源补偿费等各类大型专项及重大科研项目产生的重要实物地质资料;
——拓展采集范围,专项采集典型矿床、“金钉子”剖面与重要建阶界限层型剖面等系列标本;采集境外勘查与考察获取的实物地质资料等;
——在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清理的基础上,将特别重要的实物地质资料接收到国家库保管。
(4)推进信息化建设,丰富数字化资源,提高管理水平与服务能力
——开发、完善实物地质资料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支撑软件:包括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系统、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系统、实物图像分析管理系统、全国实物目录管理系统等;
——建设馆藏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实物扫描图像数据库、红外光谱扫描数据库、重要钻孔数据库等专业数据源;
——建设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网络共享平台,完善实物地质资料门户网站,推动信息共享;
——建设国家数字化实物地质资料馆和国家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分中心。
(5)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拓宽服务领域,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完善国家实物库基础设施,实施以特殊实物地质资料库为主体的二期工程。
——利用馆藏资源,开展实物地质资料综合研究与成果集成,开发服务产品,拓展实物地质资料利用途径;
——完善服务利用手段,配备实物地质资料观察、岩矿测试等服务利用设备,建设开放实验室;
——依托库藏资源,建设专业教学与科普基地,普及地学知识,传播地学文化,建设学生实习基地;
——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提高国际影响。
3、工作部署
(1)实物地质资料筛选采集与库藏实物地质资料体系建设
根据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系统性原则,筛选、接收、整理、保管实物地质资料,形成反映我国地质条件、代表我国地质科学水平和重大地质勘查成果的实物地质资料体系。重点接收地质调查、青藏高原矿产勘查、中央勘查基金、资源补偿费等项目和其他重大科研项目产生的重要实物地质资料;与此同时,专项采集典型矿床、“金钉子”剖面、建阶界限层型剖面等系列标本及其他各种特殊性实物地质资料。
“十二五”期间以每年3万米岩心、4000件标本的收藏量入库。这些实物地质资料以矿产勘查产生的岩矿心为主,尤其以铁、锰、铝、铜、铅、锌、金、钨、锡、硫、磷等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大宗矿产和我国优势重要矿种为主要收集对象,以国家重点矿产勘查项目为首选,以地质找矿成果显著的项目为主要目标。
第一,国家地质调查工作重要岩心、标本收集。主要包括:矿产资源评价项目中重点勘查项目重要岩矿心、标本;重要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标本;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岩矿心与标本;大型工程地质勘查项目、水资源勘查项目、海洋勘查项目、基础科研项目等实物地质资料。并对入库实物地质资料进行整理、建档与保管,开展成果集成与综合编研。预计每年采集岩矿心12000米、标本2000件。
第二,中央勘查基金项目实物地质资料收集。跟踪中央地质勘查基金专项项目部署与进展,了解项目找矿成果与实物地质资料产生情况,制定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并将重要实物地质资料收入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进行保管利用和成果集成,展示专项工作重大成果,为社会提供信息资料服务。
第三,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及其他专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跟踪青藏高原专项和其他专项地质项目进展,全面掌握实物地质资料类型、数量,协助管理部门制定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制度;筛选采集、整理重要实物地质资料,建立以岩矿心、标本为主体的实物成果档案,全面反映项目重大突破与创新成果。
第四,“金钉子”和建阶层型剖面标本资源及信息库建设。全面了解“金钉子”剖面和建阶地层剖面研究进展,掌握标本等实物地质资料产生及保存状况,研究实物标本采集与成果展示的技术方法,制定标本采集与资料记录的标准化格式与采集工作计划。完成9个“金钉子”剖面和部分建阶层型剖面实物标本采集,初步建立从前寒武系到第四系的地层标本资源库与信息数据库,反映我国地层发育特征与研究成果。
第五,全国著名矿山实物地质资料专项采集。制定矿床实物地质资料采集规划和工作方案,按矿种、矿床类型系列(如铜矿系列、铅锌矿系列等),系统采集全国著名矿山实物地质资料,形成典型矿床系列实物地质资料体系。计划每年落实8~10处采集目标,采集岩矿心1万米,同时完成整理、建档等工作。结合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实物地质资料采集,形成代表我国各成矿区带、主要矿种、主要成因类型的实物资料系列,构成国家库实物地质资料体系的骨干主体组成部分。
第六,科学钻探、境外矿产勘查等实物地质资料调研与专项采集。了解科学钻探、地质科学研究、境外矿产勘查、全国地勘规划参数井钻探等地质工作的部署与实施情况,掌握实物地质资料形成及保存管理情况,探索汇交途径与工作方法,制定规划与工作部署方案,通过试采集工作,总结工作方法,全面开展实物地质资料采集。
第七,接收省(区、市)转交的重要实物地质资料。通过全国实物地质资料专项清理,按有关规定,接收符合国家馆藏条件的实物地质资料,预计岩矿心约10~20万米、标本数千件。
(2)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程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采集技术,开展岩心扫描、标本照相、光薄片显微照相和文本资料扫描以及实物信息采集工作,将实物地质资料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储存,形成丰富的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资源。
岩心扫描。利用岩心彩色扫描仪,采集岩心表面信息,形成岩心表面图像,以数字形式储存在计算机中,利用相应软件,建立岩心图文图像数据库。
标本照相。采用实物立体数码照相设备和技术,进行标本三维立体照相,并将相应数据储存在计算机中,建立标本图像库。
光薄片显微照相。利用显微照相设备,采集光薄片镜下图像信息,建立光薄片图像库。
文本资料扫描。利用文本资料扫描仪和图纸扫描仪,采集相关文本资料图像,并将图像信息储存在计算机中,形成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档案。
实物信息采集。开展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数据与背景说明数据采集,建立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数据库。
(3)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
以集群化、产业化为指导,以实物中心网站为窗口,以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为基础,以全国虚拟岩心库为主要内容,搭建全国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形成综合网络服务集群,实现汇交管理和信息服务网络化。
第一,开发、完善实物地质资料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支撑软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维护、升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按照实物地质资料业务工作流程(汇交、验收、入库、整理、著录、建档、利用、服务),完成各类数据的著录和数据的浏览、查询、修改、统计等。
——开发建设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系统。通过Internet、地质调查骨干、实物中心内部网,向不同权限的用户提供相关的服务,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的在线浏览、检索、下载和不同部门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
——完善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系统。在“十一五”工作基础上,完善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系统,实现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的网络化管理。
——开发实物资料目录数据库管理软件。以实物地质资料网络查询为目的,以实物地质资料著录数据为基础,研究开发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管理软件。
第二,馆藏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应用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开展馆藏实物地质资料业务管理工作,积累数据,逐步建设馆藏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主要包括: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业务工作流程(汇交、验收、入库、整理、著录、建档、入库、利用、服务)中形成的业务工作数据;描述实物地质资料生产背景、属性特征的实物说明数据;实物检查、排序、装箱、确定库位等入库保管过程中形成的库内管理数据。
第三,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网络共享平台建设。在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数据源、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的基础上,搭建以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信息为数据资源的数据交换、数据更新、数据共享网络系统,建设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网络共享平台,推动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水平与服务能力。
第四,数字化实物地质资料馆与数据中心建设。开展数字化实物地质资料馆建设的研究,借鉴成果地质资料数字化阅览室及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博物馆的成功经验,根据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要求,结合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的特点,着手系统总体设计、技术规范标准制订、数字资源准备工作,使数字化实物地质资料馆成为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4)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建设
利用馆藏资源开展实物地质资料综合研究与成果集成,开发服务产品,拓展实物地质资料利用途径。
利用实物地质资料具有原始性、真实性特点,开展馆藏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的综合分析与研究,深入发掘实物地质资料蕴涵的资料信息,编制各类利用指南,分专题进行信息重组和集成,以服务利用为目的,进行服务产品的开发,跟踪技术条件的变化,提供实物地质资料再利用。建设专业教学与科普基地。全方位为社会提供服务。
(5)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清理
在“十一五”实物地质资料清理研究与试点的基础上,协助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全国实物地质资料专项清理,全面掌握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类型、数量及保管利用状况,根据利用价值,提出分级目录及处理方案,为建立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提供基础数据。
(6)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
整合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清理数据、馆藏管理数据、实物资料著录数据等,形成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向社会提供检索查询服务,提高实物地质资料使用效率,实现信息共享,推进实物地质资料统一管理和社会化服务。
(7)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制度与技术方法研究
协助主管部门进一步贯彻落实《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研究制定配套文件与技术标准,组织试点和宣传培训,规范实物地质资料筛选、汇交、验收、保管、利用工作程序与工作方法,促进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推动实物地质资料统一汇交管理;广泛调研国内外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现状与发展需求,探索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编写《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规划》;制定馆藏管理工作规定,建立实物库的管理规章制度体系。
4、支撑条件与保障措施
(1)纳入部局工作计划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是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的组成部分。因此,要把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建设和“十二五”工作纳入国土资源部和地调局的工作计划之中,统一规划部署,通过安排项目,落实工作责任,保障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2)强化法规保障
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十二五”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通过接收和专项采集,收集一批重要实物地质资料,尽快丰富馆藏资源;而这项工作的基础条件是有关地质工作单位依照《办法》的规定,履行汇交实物地质资料的责任,协助馆藏机构进行整理、移交。目前,由于思想认识和资料封锁等原因,实物地质资料汇交还存在不少困难。因此,必须加大《办法》的宣传贯彻力度,制定实施细则和相关的制度,把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纳入地质工作项目管理,为实物地质资料接收和专项采集提供基础保障。
(3)完善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保管服务设施
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于2004年建成,主要设施包括实物地质资料库、控制室、接待室、报告厅等。虽然具备了基本的实物地质资料保管服务功能,但亟待进一步完善。主要包括:保管松软、易风化、易潮解等特殊实物的岩心标本库;用于整理、观察展览展示的场所;网络设备等。需尽快筹划建设二期工程,以便提高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的保管服务能力。
附:实物中心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业务“十二五”工作部署建议
附件:
实物中心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业务“十二五”工作部署建议
序号 |
工作名称 |
目 标 |
任 务 |
工 作 内 容 |
预 期 成 果 |
1 |
实物地质资料筛选采集 |
初步建立以著名矿山和建阶地层剖面及科学钻探为主体的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库藏体系。 |
接收与专项采集实物地质资料。 |
(1)履行《办法》赋予的职责,筛选、接收依法汇交的实物地质资料; (2)采集“金钉子”及其他建阶地层剖面的岩石、化石标本; (3)收集科学钻探岩心、岩屑; (4)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及其他专项实物地质资料采集与管理; (5)全国著名矿山实物地质资料专项采集; (6)境外矿产勘查实物地质资料采集。 |
馆藏岩矿心30万米、标本3万件。主要包括:科学钻探岩心;约300个重要矿床实物资料; 9个“金钉子”剖面和约100个建阶地层剖面的实物地质资料。 |
2 |
数字化工程 |
实现馆藏资料的数字化。 |
采用数字化技术,通过扫描、照相等手段,将实物和文本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实物资料数字化资源。 |
(1)岩心彩色扫描; (2)标本照相; (3)文本扫描或录入; (4)光薄片镜下照相; (5)实物光谱扫描与识别。 |
(1)实物资料图文图像库; (2)实物资料数字信息服务。 |
3 |
信息化建设 |
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现代化。 |
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业务软件,搭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平台。 |
(1)开发完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支撑软件; (2)建设与维护馆藏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 (3)建设全国重要钻孔数据库; (4)完善与维护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系统; (5)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网站维护; (6)国家馆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 |
(1)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 (2)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系统; (3)馆藏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 |
实物中心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业务“十二五”工作部署建议(续表)
序号 |
工作名称 |
目 标 |
任 务 |
工 作 内 容 |
预 期 成 果 |
4 |
服务体系建设 |
建立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体系。 |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编写服务指南,开发服务产品,提供利用服务。 |
(1)服务需求调研; (2)实物地质资料著录和馆藏指南编制; (3)检索系统编制与维护; (4)成果集成与服务产品开发推介; (5)咨询、检索、观察、取样服务; (6)专业教学与科普基地建设; (7)实物地质资料展览展示。 |
(1)馆藏指南; (2)公共服务产品与专题服务产品; (3)完善的检索系统; (4)专业教学与科普基地。 |
5 |
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清理 |
摸清家底,使历史遗存的实物地质资料得到规范管理。 |
全面调查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类型、数量、保管情况,根据利用价值进行分类处理。 |
(1)在试点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全面清查工作; (2)制定分类标准,提出分类目录及分级处理方案; (3)接收符合国家级标准的实物地质资料。
|
(1)全国实物地质资料及保管利用现状汇总; (2)分类目录与处理方案; (3)接收大约10万米岩矿心和一批重要标本等实物地质资料。
|
6 |
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 |
建设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 |
整合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清理数据、馆藏管理数据、实物资料著录数据等,形成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 |
(1)开发目录数据库软件; (2)整合各类数据信息; (3)建立并更新维护目录数据库。 |
(1)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 |
7 |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制度与技术标准研究 |
建立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促进管理服务规范化、科学化。 |
贯彻《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制定实施细则与技术标准,研究编制《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规划》。 |
(1)《办法》宣传与贯彻落实; (2)《办法》实施细则及配套法规制订; (3)编制《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规划》; (4)制订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业务工作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与工作制度; (5)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政策研究。 |
(1)《办法》实施细则与配套文件; (2)《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规划》; (3)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技术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