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期《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动态与研究》刊发二篇文章。第一篇“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探讨”,作者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总结了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现状,分析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进而提出了加强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建议;与此同时,论述了《地质勘查钻探岩矿心管理通则》的适用性,分析了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修改建议。刊发的第二篇文章“推进原始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对策建议”,作者总结了我国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现状,分析了制约原始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的原因,提出了推进原始地质资料管理与社会化服务的对策建议。另外刊发了国土资源部储量司许大纯副司长在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培训班上的总结讲话及其他几则有关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简讯。
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探讨
——兼论《地质勘查钻探岩矿心管理通则》修改建议
张业成 陈 阳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摘要:根据调研成果,总结了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现状,分析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讨了改进措施;同时分析了《地质钻探岩矿心管理通则》的适用性,提出了修改建议。
自《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发布以来,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初步建立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和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工作稳步推进,一大批珍贵实物地质资料得到保管,社会服务初见成效;油气、海洋、核工业等实物地质资料委托保管基本落实;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开始运行,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开始起步;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清理、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等专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些进展标志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然而,综观我国各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广大地勘单位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进展不大。本文所说的地勘单位指的是从事各类地质工作、隶属于不同行业部门以及非公有的地质队(院、所、中心、公司)等。这些单位是实物地质资料的生产者,同时又是利用实物地质资料的主体,因此是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基础。近年来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虽然有一些新的内容和新的变化,但从总体上看,多数地勘单位仍停留在上世纪的水平,远不能适应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需要。
为了加强基层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以下简称“实物中心”)按照国土资源部矿产储量司的部署,在2009-2010年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情况摸底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多种途径对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状况以及1992年发布的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地质勘查钻探岩矿心管理通则》(DZ/T0032—92)(以下简称《通则》)的应用情况,开展深入的调研,总结基层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分析《通则》的适用性,提出修改《通则》以及加强基层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建议。
笔者参与了这项工作,通过本文初步总结调研成果,并对修改《通则》,提高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提出初步意见。
一、基层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现状调研
1、调研方法与调研内容
(1)问卷调查
通过地质资料信息员,向31个省(市、自治区)的198个地勘单位发送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情况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单位名称、地址、隶属关系、主要职能等);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基础条件(管理责任与管理部门、实物库建设、管理人员、制度建设);实物地质资料类型与数量(库存总量、每年新产生数量);实物地质资料汇交与管理情况(汇交责任与汇交方法,保管状况,埋存与销毁等);实物地质资料利用情况(利用对象、利用途径、利用效果等)。
有25个省(市、自治区)的133家地勘单位填写问卷后回复给实物中心,对上述内容给予了认真答复。
(2)座谈研讨
实物中心派人先后到河北、河南、江西、辽宁、吉林等省调研,在相关主管部门协助下,邀请地矿、冶金、有色等不同行业的地勘单位进行座谈调研,主要内容: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通则》的应用性及不足;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意见和建议。
累计参加座谈研讨的单位近20个,参会人员约150人,除各省管理人员外,均为各单位总工、副总工或项目负责人,他们对研讨的内容均有深入细致的了解,紧密结合实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基本能够代表地勘单位的总体情况。
(3)现场考察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情况,实物中心在调查问卷和座谈研讨的基础上,选择一些典型实例到现场进行考察。主要有:河北省秦皇岛地质大队和冶金地质勘查总局第一地质勘查院秦皇岛分院,考察了位于滦县响堂的岩心库及冀东司马常成矿带的马城铁矿详查钻探现场,考查现场岩心整理、编录以及岩心保管情况;江西地矿局912大队,参观该队岩心库以及冷水坑银铅锌矿岩心库,除了考察岩心管理情况外,还听取了关于利用岩心,取得找矿突破进展的应用成果;辽宁省有色地质局103队(丹东)岩心库,重点考察了通过岩心开发利用,在青城子铅锌矿取得重大突破的经历和方法,同时,考察了岩心库修缮和清理过程及方法;广东韶关凡口铅锌矿岩心库,考察了岩心管理和利用情况;吉林省有色地质局604队、607队岩心管理情况,了解了岩心管理通则的应用现状。
通过现场考察,一方面更加深入直观地了解了地勘单位岩矿心管理的全过程(从钻探现场的岩心整理、装箱、编录到入库保管利用)以及各个环节所执行的规范标准,为修改《通则》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在实物资料开发利用以及岩心库建设、岩心整理等方面取得了可在全国推广的典型实例。
2、调研成果
通过上述调研,基本了解了我国各类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生产、保管、利用情况。
(1)实物地质资料生产情况和保管条件
调研的地勘单位以固体矿产勘查为主,这些单位一般每年产生1-5万米岩心和几千件标本、样品,少数规模较大、勘探工作任务较重的地勘单位,每年产生岩心超过10万米、标本和样品达到上万件。区调队(院)和化探队(院)以标本和样品为主,每年产生的数量为几千件到几万件。95%的地勘单位建有不同类型的实物库(岩心库、标本库、副样库),其中建有永久性实物库的单位占68%,其余类型库房为临时性租用或代用库房。多数单位的永久性库房容量可保管1-8万米岩心,少数单位可保管10万米以上,最大的可保管30万米。实物库多为砖混结构的平房或者2-4层楼房,大多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经过半个世纪风吹雨打,多数实物库破损严重。
(2)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责任与保管状况
地勘单位普遍重视地质工作项目实施阶段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该阶段的实物地质资料均由项目组管理,工作内容包括:按照有关技术规范采集、整理、编录、提交野外验收和成果验收。项目结束后,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普遍松弛——首先管理责任不明,一部分单位归资料室管理,但只是简单入库登记存放;大部分单位对实物地质资料没有实行统一管理,仍由项目组保管,而项目组在项目结题后,已经没有责任和能力管理该项目的实物地质资料,因此管理工作名存实亡。
基于上述情况,多数地勘单位在项目实施阶段和项目结束以后实物地质资料保管状况相差很大:在项目实施阶段,实物地质资料保管良好,整理有序,标识清楚;在项目结束后,随着时间推移,大量实物地质资料逐渐散失损毁,逐渐丧失利用价值。调研结果统计,在项目实施阶段,实物地质资料保管良好的比例达到96%;项目结束后,实物地质资料保管良好的比例只有44%,其中已经严重损毁的比例高达27%。
(3)实物地质资料汇交情况
自2012年以后,地勘单位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工作方案》(国土资发〔2011〕78号) 要求,开始汇交实物地质资料。调研结果表明,有72%的被调研单位开始汇交实物地质资料。从进展情况看,可谓喜忧参半——喜者,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开始起步;忧者,还有不少单位的许多项目,尚未按照要求进行汇交。另外,一些单位虽然开始履行汇交义务,但对汇交要求不清楚,汇交不及时或报送的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不规范。
(4)实物地质资料利用情况
调研过程中,地勘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普遍认为,实物地质资料具有重要利用价值。一些单位(如辽宁有色地质局103队、江西地矿局912大队、四川地矿局403队等)通过对库藏岩心的多次利用,取得找矿突破;但由于目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水平低,所以利用有很大局限性——利用途径少,利用手段局限于观察和测试分析;利用范围小,基本局限于本单位利用;利用效率低,实物地质资料的作用远未得到发挥。
3、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现状总体评述
综观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全部过程,可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项目实施阶段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实物地质资料的生产、现场整理、编录、临时保管,直至提交野外验收和项目成果评审。第二阶段为项目结束以后的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工作,主要内容包括二个方面——其一是汇交,按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的要求,向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报送项目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经馆藏机构筛选后,对于需要汇交给国家或省的实物地质资料,协助馆藏机构进行整理、包装、运送工作。其二,对于不需汇交的实物地质资料,本单位进行筛选,其中有保存意义或利用价值的,移交给地勘单位登记、入库、保存;其余按规定埋存或销毁(图1)。
在上述两个阶段中,第一阶段(即项目实施阶段)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基本上规范到位。第二阶段的工作则普遍薄弱甚至混乱。第一,管理责任不明确——多数单位没有纳入单位地质资料管理范围,人员、责任、制度不落实。第二,汇交工作刚刚起步,汇交意识不强,还有一些单位和不少项目尚未履行汇交义务,或者报送的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不及时、不规范。第三,大多数地勘单位对于汇交后的实物地质资料没有精心筛选和分类处理,管理比较随意,应该保管的没有建立完整的档案,不该保管的也没有及时埋存或销毁,而是简单地存放在库内或露天,任其自然损毁。
二、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1、存在的困难
在调研过程中,地勘单位普遍反映的问题是:本单位已积存大量实物地质资料,而且每年还在产生大量新的实物地质资料,在这种情况下,要把这些实物地质资料保管起来,不仅现在无能为力,而且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只能保留一部分,其余埋存或销毁,但目前没有相应的筛选方法和处置实物地质资料的审批制度,地勘单位难以筛选,更无法埋藏销毁,只能任其自然销毁。
在汇交方面,地勘单位普遍反映这项工作还刚刚开始,多数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尚不熟悉。另外,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尚未纳入项目管理及资质管理,所以有关汇交要求对汇交人的制约效力不强。
地勘单位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提出的普遍性要求主要有:第一,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把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纳入单位管理系统,落实职能部门和管理要求;在完善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制度的同时,制定实物地质资料筛选以及埋存销毁制度,使地勘单位依法分类处理实物地质资料,做到该管的能够有效管理,该埋的及时处理。第二,解决管理实物地质资料的必要的库房、人员、经费。第三,建立实物地质资料筛选、整理、保管、建档、著录、数字化、利用等管理技术方法与工作制度。
2、改进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1)提高认识,增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责任感与自觉性
客观地看,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确实存在许多困难,如缺少设施、人员、经费等,但笔者认为,这些并不是无法解决的障碍,最根本的问题是缺乏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认识,甚至忽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
我国各类地勘单位数以千计,尽管隶属关系不同,但每个单位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多数地勘单位的首要任务是保障生存与发展,因此千方百计找项目、闯市场,实现最大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益。相比地勘单位的核心任务,地质资料管理常常成为附属性的“软肋”而被忽略,特别是实物地质资料管理需要一定的投入,却难以直接产生效益,因此尤其薄弱。
从投入能力看,上世纪末期,我国地质工作处于低潮,绝大多数地勘单位陷入困境,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名存实亡,在所难免。但本世纪以来,我国地质工作蓬勃发展,几乎所有地勘单位蒸蒸日上,每年收入一般达亿元以上,各方面工作全面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投入几十万到上百万元建设或维修实物库,多数地勘单位应该具备这个能力,之所以没有投入,主要原因是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促进单位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因此,改进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首要措施是提高地勘单位认识——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和宝贵信息资源,不是包袱或负担;管理实物地质资料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而是地质工作的组成部分;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国家利益,应自觉的履行汇交、保管及服务义务。
(2)完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提高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效能
按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规定,我国实行分级管理与委托保管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逐步建立了国家和省二级分级管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馆藏管理体系。但广大地勘单位作为地质资料的生产者和利用者的地位并不明确。因此,笔者建议应该把地勘单位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纳入地质资料管理体系,明确其地位、职责、任务、要求。
在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机制方面,除了实现成果、原始、实物地质资料一体化管理外,要改变地质资料管理“孤军奋战”的局面,应与地质工作项目管理、矿权管理、地勘单位资质管理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提高地质资料管理效能。
(3)建立健全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政策与技术方法体系,规范和指导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
近年来,虽然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政策法规与技术标准建设取得很大进展,但远不完善,特别是针对地勘单位的需要更显不足——如上所述,《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等法规,基本没有涉及地勘单位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原地质矿产部发布的《岩矿心管理规定》(1990年)和行业标准《地质勘查钻探岩矿心管理通则》(1992年)因年代较远,许多要求已不符合当前实际。由于缺乏切实可行的法规与技术规范,导致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无章可循。因此,应尽快制定法规及技术标准,明确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要求与技术方法,使地勘单位不仅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而且知道这些工作怎么做,从而把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落到实处。
(4)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推动全面工作
库房和资金是多数地勘单位提出的老大难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一些地勘单位凭借有限的投入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广大地勘单位借鉴。例如,辽宁省有色地质局103队自筹50万元,对7个岩心库进行了维修,此后由资料室负责,在专业技术人员协助下,对历年积存的岩心进行了全面清理和分类处理——已经严重混乱破损、无法识别的岩心予以埋藏销毁;保管尚好的上世纪的老岩心,只选择一些代表性的予以保留;近年产生的、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重新整理、登记、装箱、上架、入库保管。与此同时,重新建立了岩心台账,绘制了库房平面图,建立了管理利用制度。此外,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质勘查总院、江西省地矿局912大队等单位,在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和开发利用等方面也创造了成功的经验。
这些典型事例表明,尽管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存在许多困难,但这些困难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艰巨,只要国家重视,充分发挥地勘单位的主动性,采取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完全能够克服困难,管理好本单位的实物地质资料。
三、关于修改《通则》的建议
1、《通则》适用性分析
《通则》是1992年发布的地质矿产行业标准。主要内容包括岩矿心现场管理、移交入库、缩减清除及岩心库管理等4方面内容。
《通则》是迄今我国唯一的规范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技术标准。20年来,广大地勘单位按照该标准实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特别是岩矿心现场管理工作。因此,《通则》对规范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通则》已不能适应需要——首先,我国实行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和分级管理,地勘单位除了承担实物地质资料现场管理工作外,还承担汇交以及汇交后剩余实物地质资料的筛选、保管或埋存销毁工作;另外,近年来伴随信息化技术发展,实物地质资料的库藏保管、信息提取及服务利用技术日益丰富。面对这些变化,《通则》已落后于时代要求。
综观《通则》4方面内容中,岩矿心现场管理方法与要求仍然是适用的,其他内容则应根据目前和今后发展需要,调整结构,补充完善相应的要求和技术方法。
2、新《通则》的结构与内容
根据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责任,新的《通则》应对整个流程(图1)的各项工作提出要求和技术方法。大致可分为5个方面:
(1)岩矿心现场管理——主要包括现场清洗、整理、丈量、编号、装箱、标记等。由于原《通则》中该部分内容基本适用,所以只需在原来基础上,适当补充修改细化即可。
(2)岩矿心汇交——根据《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第七条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平台建设的要求,明确实物地质资料汇交范围,细化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报送以及汇交要求。
(3)岩矿心汇交后的筛选——根据《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第九条要求,地勘单位对汇交后的岩矿心进行筛选,确定哪些由本单位继续保管,哪些就地埋藏销毁。该部分内容应提出岩矿心留存原则、筛选依据以及不同类型岩矿心筛选细目。
(4)岩矿心移交、入库、保管、利用——经筛选后予以保存的岩矿心,应由项目组移交给地勘单位,由资料室(或其他相应部门)验收、登记后,入库保管。本部分内容应规定:验收内容、验收要求与移交方法;地勘单位岩心库的基本要求;岩心库房管理与岩矿心保护要求;库藏岩心整理、著录、建档、编目要求;岩矿心观察、取样、测试等利用要求;岩矿心管理报告内容等。
(5)岩矿心缩减与埋存——岩矿心缩减原则与缩减方法;岩矿心埋存方法(包括埋存地点与埋存坑洞的要求、埋存岩矿心排放次序以及登记、记录、标记等);明确岩矿心缩减与埋存的审批权限与程序。
3、对组织修改《通则》的工作建议
规范和加强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是一项十分急迫的工作,因此,应该尽快组织《通则》的修改工作;但如果按照行业标准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修改制定出一个新的岩矿心管理标准,很难满足当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迫切需要,原因在于:第一,按照标准化工作流程,从标准立项到制定,再到批准发布,需要二、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第二,《通则》作为一项技术标准,只能从技术方法方面指导和规范岩矿心现场管理以及岩矿心汇交、保存、缩减、埋存等工作,而目前地勘单位除了缺少技术方法外,更主要的是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意识淡薄,管理责任不明确,因此,仅靠《通则》难以有效推动地勘单位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鉴于这种情况,建议采用行政管理与技术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分三个层次或步骤规范和推动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
第一、以部门文件形式,发布《加强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地勘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职责、任务和基本要求。
第二、研究实物地质资料法规、标准、制度体系,制定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规划,从总体上推动实物地质资料规范化。
第三、按照技术标准工作程序和方法,修改《通则》或重新制定《岩矿心管理规程》,取代原来的《通则》以及其他规范文件。
推进原始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对策建议
王黔驹
(全国地质资料馆)
原始地质资料又称原本地质档案,是地质工作中取得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它具有信息内容丰富、获取成本高、可重复利用等特点,可广泛用于地质找矿、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建设等国民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蕴含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1-2]。长期以来我国原始地质资料主要保管于形成原始地质资料的基层地勘单位,造成了资料封锁,服务渠道不畅。随着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开展保增长保红线行动,原始地质资料需求与服务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推进原始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我国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现状
1、数量巨大,保存分散
有关全国原始地质资料数量较权威的数据来源于1998年国土资源部组织开展的全国地质资料管理情况调查工作,经调查可知,当时,全国非油气系统保存的原始地质资料40.5万档、1420万件,油气系统(中石化系统不全)所保存原始地质资料114万档、1078万件[3]。近十几年来,又不断增加;通过地勘经费投入估算,我国原始地质资料已超过1亿件,主要分散保存于形成原始地质资料的2000余个基层地勘单位(地质队、地质勘查公司等),少数保存于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科研机构或个人手中[4]。基层地勘单位除了地矿、煤炭、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核工业、冶金、有色、化工、武警部队、建设、水利、电力、铁道、交通、海洋、地震等系统,以及中国科学院等科研系统的地质科研机构外,还包括社会投资、私人投资的矿业公司、地质勘查公司等企业。
2、汇交要求及执行情况
2002年国务院颁布《地质资料管理条例》,2003年国土资源部出台《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规定原始地质资料与成果地质资料一样,实行国家统一汇交管理,同时明确原始地质资料可汇交复制件,对于不属于汇交范围的原始地质资料只需汇交原始地质资料文件名目录。然而全国原始地质资料汇交情况并不理想,只有西藏等少数省(区)开展了原始地质资料汇交工作。鉴于以上原因,国土资源部针对原始地质资料管理问题于2009年和2012年分别印发《关于开展油气等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委托保管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的通知》,新实行的委托保管创新了地质资料管理方式,主要是委托从事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放射性矿产、海洋地质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协助国家接收、保管向国家汇交的原始地质资料,并提供社会利用。加强原始地质资料管理通知除强调了条例和实施办法已规定的汇交范围以外,进一步明确了汇交途径和阶段性成果汇交时限:中央财政出资形成的原始地质资料,直接向国土资源部汇交;其它资金项目形成的原始地质资料,汇交人直接向项目所在地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汇交;国家财政出资的地质工作项目,工作期限长且开展工作已满3年的,应汇交阶段性成果。
3、立卷归档工作情况
基层地勘单位比较重视立卷归档工作,基本上每一个单位均设有资料室负责本单位形成原始地质资料的归档与保管。相对来说,地矿系统执行相关立卷归档规范情况较好,其他行业系统和私营企业立卷归档工作则较随意。在发布的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办法中(表1),多数单位使用地质档案原本立卷归档的具体办法(1964年)和1:5万区域地质调查原本档案立卷归档办法(试行)。随着2008年国家档案局发布的《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向全国推广应用,除油气公司以外绝大多数单位基本采用该标准进行立卷归档工作。
表1 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范
序号 |
名称 |
发布时间 |
1 |
档案原本立卷归档的具体办法 |
1964年 |
2 |
1:5万区域地质调查原本档案立卷归档办法(试行) |
1986年 |
3 |
石油地质原本档案立卷归档办法(试行) |
1983年 |
4 |
海洋地质原本档案立卷归档办法(试行) |
1984年 |
5 |
地质矿产部测绘档案立卷归档办法(试行) |
1984年 |
6 |
探矿工程档案立卷归档办法 |
1984年 |
7 |
油气勘探与开发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要求 |
2006年 |
8 |
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 |
2008年 |
4、全国清理和数字化工作进展
为掌握全国原始地质资料信息资源,国土资源部从2008年组织全国地质资料馆等单位开展清理试点研究工作。通过实地调研和征求多方意见,提出以采集原始地质资料目录信息为目标的全国清理工作思路。确定的核心采集项包括档号、形成单位、形成时间、文件题名、件号、类别代字/代号、载体形式等信息。根据需求研发了原始地质资料清理登记系统,开展试点采集和测试工作,能实现目录信息的自动采集和著录,并编写了著录要求等技术文档,以上研究成果,基本满足全国清理工作要求[5]。
纸介质原始地质资料一般只有一份,十分珍贵,通过数字化技术形成的电子文档一方面可以作为复制件向国家汇交,另一方面也促进资料现代化、信息化管理和服务[6],因此,向全国推广数字化技术非常重要。在研究的数字化技术指南中,提出原始地质资料主要通过扫描和照相方式进行数字化[7],使用扫描仪、高拍仪、数码相机等设备开展数字化工作;一般情况下对彩色、灰度或黑白的原件,其分辩率的选择以清晰为准,实际工作时参照执行图纸300dpi,文字、照片200dpi的要求;文件命名由资料档号、资料类别代号、件号组成。
二、 制约原始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原因
近几年,原始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得到加强,但服务工作却进展缓慢,以下几方面是制约原始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因素。
1、未实现统一管理和集中保管
我国现行涉及原始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政策文件,从汇交范围来说,并没有要求汇交所有原始地质资料,只汇交重要原始地质资料复制件以及不需汇交原始地质资料的文件名称目录,这将导致全国地质资料馆、各省级地质资料馆以及委托保管单位等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仅保存属于汇交范围的原始地质资料,地质工作形成的所有原始地质资料原件仍保存在基层地勘单位。由此看来,虽然加强了原始地质资料汇交管理,仍无法实现集中保管,导致用户需要到不同的委托保管单位借阅不同区域内的油气等原始地质资料,用户也必须前往形成单位才能查阅某一个地质工作的全部原始地质资料,文种情况对服务效果大打折扣。
2、基层地勘单位主动服务动力不足
基层地勘单位作为原始地质资料直接形成和保管单位,服务动力不足,服务主动性不强,或者说不愿意提供公开利用——一方面现行政策没有规定汇交人提供社会服务的义务,另一方面原始地质资料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大多数基层地勘单位把它看成单位的生存之本,而国家要求地质资料公开利用,往往提供公益性无偿服务,收取费用也是很少的工本费用,直接导致基层地勘单位很多权益受到损害,这也是基层地勘单位不愿意向社会提供利用原始地质资料最直接的原因。
3、服务途径不畅,服务产品开发滞后
原始地质资料服务工作主要涉及两个主体,一方是保管原始地质资料的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和基层地勘单位都可属于服务提供者,另一方是需求原始地质资料的单位或个人属于服务对象(用户)。一直以来,对于用户来说,没有渠道了解分散保存于全国的原始地质资料的准确信息,通常通过各种关系或互相打听有关信息;同样由于服务途径不畅,服务机制欠缺,服务提供者往往针对上门用户提供资料数据专题服务,很少有单位为了挖掘社会潜在用户或追求商业利益,主动进行不同类型的服务产品开发工作。
三、推进原始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对策建议
1、建立“统一汇交、因地适宜保管、加强监督”的管理模式
加强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供社会利用,面对无法集中保管的现实,可以建立“统一汇交,因地适宜保管,加强监督”的管理新模式,促进原始地质资料汇交、保管和服务工作。首先,对于国家汇交范围内的原始地质资料严格执行汇交管理;其次,对油气等原始地质资料因地适宜推行委托保管。最后,加大对每一个保管原始地质资料单位的监督力度,对不具备保管条件的单位,或因单位合并、撤销或发生其他变化的,处于没有单位管理状态的原始地质资料要求全部上交到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在新的管理模式中,全国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不仅要做好接收向国家汇交的原始地质资料,特别要重视汇交的所有原始地质资料目录信息,实现目录信息的集中管理,以此掌握分布在各基层地勘单位的原始地质资料资源,为地质资料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法规和提供社会利用奠定基础。
2、构建公益与商业并重的服务机制
服务机制主要是为了保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等要素高效的有机联系而建立的一系列服务政策、制度、标准、技术的集合。构建合理的服务机制是做好原始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关键。可以构建公益与商业并重的服务新机制(图1)[8-9],通过出台《原始地质资料共享服务办法》、《原始地质资料服务收费规定》等相关政策、制度,激励现有的资料保管单位提供服务,培育更多的单位,特别是鼓励成立中介服务组织参与原始地质资料服务产品开发。地质资料馆藏公共服务机构和地质资料专业公共服务机构以提供公益服务为主,各类基层地勘单位、矿业公司以及中介服务组织以提供商业服务为主,兼顾公益服务。公益性服务以收取服务工本费为主,商业性服务可收取资料生产成本费用和专题产品加工处理费用。这将有利于调动各行业、各部门参与原始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积极性,打破资料封锁,减少重复投入,让社会各界能充分利用原始地质资料信息资源,从而促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发展。
图1 原始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机制
3、集中发布资料目录,开发系列服务产品
开展原始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内容是让用户知道哪里有资料信息,有哪些具体信息,并能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产品。目前,全国推广应用国土资源部组织研建的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共享平台和全国地质资料目录服务中心,实现原始地质资料目录信息统一发布,是解决原始地质资料服务渠道不畅的最好方式。目录信息来源可依靠两个途径获取,一是新形成的原始地质资料可通过汇交途径,由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把接收的目录数据上传到目录服务中心,二是已经形成的老资料,建议根据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2010年国土资源部《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方案》中开展原始地质资料清理的有关要求,尽快向国家财政申请设立专项工程,由国土资源部组织全国开展原始地质资料清理工作。
地质资料服务产品根据不同的划分原则,分为不同的产品系列。我们认为原始地质资料根据开发方法、服务对象、服务方式、产品类别、地质专业分为五大主要产品系列[10]。其中按开发方法分为资料检索产品(包括目录、指南、图集等)、信息挖掘产品、信息集成产品、数据库产品;二是按服务对象分为政府决策型产品、专业研究型产品、公众科普型产品;三是按服务方式分为传统人工服务产品、现代信息服务产品、专题定制服务产品;四是按类别分为目录、摘要、指南、简介、报告、图集、图书、影像、录音、光盘等;五是按地质专业分为基础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城市地质、遥感地质、地震地质、农业地质、海洋地质、旅游地质等专业服务产品。
总之,面对我国原始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的实际情况,推进原始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创新地质资料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模式、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能力,促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发展,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服务,为国民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段亚莉, 杨莉莉. 浅谈原始地质资料的统一管理[J], 西部资源,2004(3):39-40.
[2] 茹湘兰. 加强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的几点建议[C],第五届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年:132-134.
[3] 国土资源部矿产储量司. 关于全国地质资料管理调查情况的通报[R]. 2000.
[4] 王黔驹. 浅析原始地质资料的概念、分类及管理现状[C], 第八届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2012年:105-109.
[5] 王黔驹,章浩. 原始地质资料清理研究成果报告[R],2011.
[6] 白湘兰、李云. 国土资源导刊[J],2011(12):52-53.
[7]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原始地质资料清理及数字化试点研究报告[R],2013.
[8] 颜世强,连健,王黔驹,等. 地质资料服务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矿业,2013,22(5):24-27.
[9] 王黔驹,颜世强,丁克永,等.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初步思路与构想[J],中国矿业,2011,20(12):20-23.
[10] 高爱红,庞振山,颜世强,等. 地质资料服务产品分类[J],中国矿业,2013,22(4):23-25.
附:许大纯副司长在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
培训班上的总结讲话
同志们:
为期一天的“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培训班”完成了各项议程。这次会议时间紧凑,内容丰富,收获颇丰,是一次部署工作和鼓劲的动员会,这对下一步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截至2012年底,在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地调局、全国馆、部实物资料中心以及其他各单位共同努力和积极工作下,全国“两化”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已初步构建完成“五平台一支撑”格局。“五平台一支撑”是指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共享服务平台、电子阅览室、油气地质资料委托保管平台、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等五个平台,管理信息系统一个支撑。其中,在“五平台一支撑”建设中,除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仅完成全国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外,其他系统都已部署完成并投入使用。通过对全国地质钻孔基本信息的清查,已基本查清了我国地勘单位保管的地质钻孔基本信息,基本掌握了我国地勘单位保管的地质钻孔类型、分布及数量,建立了全国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经统计汇总,全国参加钻孔资料清查的地勘单位1103个,有钻探工作量的项目35580个,钻孔总数958102个(除油气、海洋、放射性钻孔外),总进尺约2.18亿米。
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等部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57号)中关于完善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也是国土资源部《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方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要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3〕88号)的要求,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内容,根据“统一部署、突出重点、分类推进、边建设边服务”的基本原则组织开展,加强地质钻孔资料的收集整理、数字化,以及服务平台的开发等工作,及时将地质钻孔资料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利用。
下面,我对本次培训班讲两方面的意见:
一、会议的主要成果
一是统一了认识。通过本次培训班,大家对建设什么样的钻孔数据库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了钻孔数据库建设的意义、重要性、内容和作用,对下一步如何具体开展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达成了共识。
二是学习了文件。培训班上学习解读了国土资发〔2013〕88号和《关于印发<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技术要求(试行)>的函》(国土资储函〔2013〕37号)等重要文件。通过学习解读,使各位代表进一步掌握了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的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工作内容,以及时间安排等内容。
三是培训了软件。部实物资料中心向各位代表培训了地质钻孔数据采集系统软件,使各位代表基本掌握了地质钻孔数据库采集软件的基本操作。同时,各省(区、市)储量(地勘)处和省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同志也对采集软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四是讨论了业务工作。培训会上,分两个组对钻孔数据库建设下一步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措施,数据库的管理和服务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这为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五是加强了交流。本次会议也为全国各省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地勘单位提供了一个较好的交流学习平台,使各省在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工作方面能够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和相互促进,这将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全国地质资料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
为顺利推进和完成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下一步重点工作如下: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顺利推进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部储量司将成立由许大纯副司长和地调局李金发副局长任组长的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且成立以部实物资料中心主任张新兴为组长的技术指导小组。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也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组织,成立由省厅主管领导任组长、储量(地勘)处负责人为副组长的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技术指导小组,加强对钻孔数据库建设的组织领导。
二是明确工作思路。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充分领会本次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到开展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工作目标,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工作方案,及时完成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的各阶段任务,并及时提交工作阶段成果。2013年10月底,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完成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部储量司拟于10月份组织对全国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情况进行检查,重点内容是“五平台一支撑”建设情况,其中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也将作为检查工作重点内容之一。
三是落实工作经费。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按照本次会议精神,对本行政区内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地勘单位及时举办工作培训班,做好钻孔数据库建设部署工作,并落实工作经费和人员,确保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四是加强业务督导。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技术支撑单位和各地勘单位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工作,确保保质保量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技术支撑单位应充分发挥业务支撑作用,积极主动开展技术培训、业务指导、监督管理、数据检查和数据验收等工作。部实物资料中心作为全国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技术支撑单位,要充分发挥好在全国的技术支撑工作,积极主动与各省级技术支撑单位沟通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协助部做好质量检查等工作。
五是及时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利用。根据“边建设边服务”的工作原则,部实物资料中心应尽快开发完成钻孔数据库服务平台;各省(区、市)要积极按照部的统一部署,协助部实物资料中心做好钻孔数据库服务平台的安装、调试工作,并按照“建设一批、服务一批”的工作思路,及时将阶段性工作成果录入钻孔数据库服务平台,积极主动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利用,努力提高地质钻孔资料的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
同志们,本次钻孔数据库工作培训班举办得很成功,希望各参会代表回去后,及时将本次会议精神向本省(区、市)厅有关领导汇报传达。最后,再次向各位代表的辛苦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
简讯1:
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培训班在京举办
为了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3〕88号)的精神,切实做好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9月24日,由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承办的“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培训班”在北京召开。国土资源部储量司、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国地质资料馆、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其主管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各省(区、市)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技术支撑单位均参加了此次培训。
会议由实物中心党委书记许庆丰主持。中国地质调查局陈辉主任首先讲话,强调了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对工作的开展作出了部署,并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对此项工作表示大力支持。实物中心主任张新兴在讲话中表示,中心高度重视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并按照部、局的要求,做好技术支撑,全力推进这项工作。国土资源部储量司刘斌处长代表部储量司详细解读了国土资发〔2013〕88号文,并部署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实物中心综合研究室主任张立海分别对《关于印发<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技术要求(试行)>的函》(国土资储函〔2013〕37号)和重要地质钻孔采集系统软件(试用版)进行了讲解。
会议最后,国土资源部储量司许大纯司长出席并作总结讲话。作为“五平台一支撑”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原则,并对下一步工作作出安排。对实物中心所作的准备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强调了实物中心作为全国技术支撑的重要作用,为这项工作的全面推进打下扎实的基础(全文附后)。
此次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培训班的顺利召开,标志着这项工作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早日实现钻孔数据库的社会化服务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许大纯副司长在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
培训班上的总结讲话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李杰供稿)
简讯2:
实物资料中心《国家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建设》
计划项目获准立项
9月7日,《国家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建设》计划项目经过专家论证,获准立项。该计划项目包括: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政策及技术方法研究、汇交监管与筛选示范、岩心标本采集及数字化、服务研究、集成与服务系统建设及岩矿测试技术利用研究等六个工作项目,内容涵盖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全流程,项目由实物中心实施,总经费3000万。
该项目的主要目标任务:开展实物资料管理政策研究,全面推进全国实物资料管理体系建设;开展库藏管理技术研究,推动实物资料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开展服务体系建设,向社会提供专业服务;开展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与服务现代化水平;开展国家馆资料接收与数字化,丰富馆藏资源;开展服务利用研究,建设开放实验室。
该项目2014年-2015年主要开展以下三方面重点工作:一是支撑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实物资料管理业务,推进全国实物资料管理体系建设,促进实物资料依法统一汇交;二是开展实物资料管理制度和技术方法研究,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和技术方法体系,实现实物资料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三是开展实物资料服务体系研究与建设,建立完善的实物资料信息组织与发布体系、产品开发体系、服务利用体系和服务网络体系,向社会提供优质快捷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实物资料作用,为找矿突破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陈阳 供稿)
简讯3:
实物资料中心新型岩心扫描仪通过调试验收
2013年9月9日至9月27日,实物资料中心引进的第三台岩心扫描仪“YXCJ-Ⅶ型岩心图像采集分析及管理分析系统V7.0”通过调试验收。YXCJ-Ⅶ型岩心图象采集分析及管理分析系统V7.0由荆州市华孚信息技术公司研发完成。
YXCJ-Ⅶ型岩心扫描仪采用真彩色高密度线阵CCD摄像装置,使得仪器的物理分辨率达到350DPI,采集速度达到2400线/秒。一盒岩心的扫描时间由原来的5分钟左右缩减至20秒左右。在扫描速度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还能确保图像的扫描质量的稳定性:岩心采集图像清晰、颜色逼真、图像质量稳定,无色斑、彩色条带出现,多次扫描效果一致。
另外,仪器研发单位荆州市华孚信息技术公司还针对实物中心的实际工作需要新增了功能:数据导入功能——将之前的仪器的扫描数据兼容到新仪器中来,可以实现与原数据库之间的转换,并保证原数据的不被篡改;批量裁剪和单张图像信息录入功能——改善了之前手工裁剪岩心扫描图像的低效率问题;新仪器的引进及新功能的添加,实现了新旧仪器更替时数据的有效兼容,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调试安装的同时,岩心扫描组的人员认真参加新扫描仪的操作培训工作,现已经能独立完成扫描、裁剪、图像入库、柱状图制作等工作。组员较全面的掌握了新仪器的《岩心数字化网络平台及应用系统》软件,可以独立进行工作。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魏雪芳 王瑞红供稿)
简讯4:
实物资料中心首次接收南极岩石标本
近日,实物中心通过“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成功接收了“南极埃默里冰架-格罗夫山综合地质调查与研究”项目形成的实物标本。该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实施,通过对南极内陆格罗夫山区域的考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对进一步开展东南极地质调查与研究,探讨罗迪尼亚超大陆、冈瓦纳超大陆的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此次接收的岩石标本共计48块,采集的区域分别为东南极格罗夫山和中山站,覆盖了该区域发育的花岗岩、紫苏花岗岩、片麻岩、麻粒岩、含石榴石斜长角闪岩、绿泥绿帘石片岩、含橄榄辉长岩、碱长花岗岩和斜长角闪岩等不同岩性。这些岩石样品为南极地学研究提供了岩石学、岩相学及年代学方面的素材。
南极是人类最难以踏足的区域之一,南极实物因其极其难得而异常珍贵,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重复利用价值。该项目尚未结束,今后还将产生更多的珍贵实物,实物中心将再继续跟踪项目进展,与地质办学研究所紧密合作,及时收集实物资料,并提供社会服务,使公众接触南极、了解南极,促进南极科研事业的进步。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史维鑫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