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期《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动态与研究》刊发的第一篇文章是“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的主要困难与解决途径”。作者分析了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总体思路和主要措施——按照统筹部署,量力而行,保证重点,分类推进的原则,加强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主要措施包括:强化汇交责任;完善汇交管理制度和技术方法体系;规范汇交前的保管和汇交后的埋藏;完善国家实物库,推进省级实物库建设;分步组织实施实物地质资料清理汇交;加强汇交监督;开展试点,总结典型经验。
刊发的第二篇文章是“中国银矿床基本特征与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初选名录”。作者论述了中国银矿资源时空分布特征与资源特点,根据矿床规模、成因类型、成矿区带等因素,在已探明储量的569处矿产地中初选出24个矿床作为国家库实物地质资料采集对象,并逐一列出了入选依据和优先程度。
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的主要困难与解决途径
任香爱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内容提要:实物地质资料汇交是实现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基础,但实现全面汇交存在许多困难。根据需要和可能,本着统筹部署,量力而行,保证重点,分类推进的思想,实施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主要途径和措施:提高汇交认识;完善汇交制度与技术方法;规范汇交前的保管和汇交后的埋藏;加强国家和省级实物库建设;分步实施实物地质资料清理与汇交;逐步加强汇交监管;开展调研和汇交试点,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一、实物地质资料汇交是集群化产业化的基础
当前地质资料管理的中心工作是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是实现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对积存的实物地质资料进行专项清理,对新产生的实物地质资料实行统一汇交,对重要实物地质资料实行分级保管与数字化,建设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研究制定实物地质资料汇交、保管、服务标准,建立全国统一的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标准或规范体系以及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和互联互通的网络服务体系;开发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品,满足地质找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实物地质资料汇交是推动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基础——因为汇交是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工作的首要环节,只有按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的规定,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统一汇交,才能避免实物地质资料损毁散失,保护和集中实物资源,为实物地质资料信息集成和产品开发提供基础保障,否则实物地质资料的信息共享与社会服务就是一句空话。
二、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存在的主要困难
为了贯彻《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国家在加强成果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同时,开始加强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但迄今只有地质大调查和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这二个地质专项工程开始向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汇交实物地质资料,其他地质工作形成的实物地质资料很少汇交。从总体上看,目前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刚刚起步,远没有达到《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要求。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汇交意识和责任不强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高度重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各地勘单位都建立了岩心库或样品库,大部分实物地质资料得到及时保管。但到上世纪80年代,多数地勘单位发生严重困难,实物地质资料管理逐渐沦为有名无实。2002年国务院发布实施《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后,地质资料汇交得到加强,但基本上局限于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时至今日,许多地质工作单位和地质工作项目甚至只知道需要汇交成果地质资料,不知道还要汇交实物地质资料;或者虽然知道需要汇交实物地质资料,但不知道交什么和怎么交。因此,迄今实物地质资料随意处置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2、缺少保管设施
实物地质资料类型多样、数量巨大,需要专门的设施进行保管。据初步调查,多数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单位每年完成几万到十几万米勘探工作量,因此产生一万到几万、甚至十几万米岩心以及大量样品、标本。按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规定的管理责任,从事地质工作的单位或企业是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人,其首要责任是在勘查工作完成后、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前妥善保管实物地质资料,依法向国家或省(区、市)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汇交实物地质资料;此外,在完成汇交责任后,继续保管对本单位有意义的实物地质资料;其余实物地质资料按规定埋存。
按照这一规定,汇交人必须有符合要求的设施保管实物地质资料,才能很好的履行汇交责任。然而,多数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没有专门的岩心样品库;有的虽然有,但大多数年久失修而破烂不堪。因此,多数汇交人在勘查工作中,只能借用或租用民房临时保管岩矿心等实物地质资料,勘查工作或项目完成后,随意处置,导致实物地质资料损毁丢失,不能完成汇交任务。
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负责接收汇交的实物地质资料,保管设施更是必备的基础保障。目前,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已经建成,虽然有待进一步完善,但能满足接收保管一般性实物地质资料。省级实物库建设则进展缓慢,目前除安徽省已开工建设外,其他省(区、市)尚在论证、申报阶段。由于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需要占用土地和较多经费,所以不可能在短期内全部建成,因此影响了省(区、市)实物地质资料的接收汇交。
3、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制度和技术方法不完善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以及《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虽然规定了汇交责任、汇交范围、汇交程序,但只是原则性的要求,目前缺乏具体的规定。因此在实践中,许多汇交人还不清楚哪些需要汇交、哪些可以埋存;不了解汇交的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工作。
4、实物地质资料监管能力不足
首先,监管信息缺乏——实物地质资料行政部门和馆藏机构不能及时掌握地质工作项目部署和工作进展情况,因此不清楚有多少项目应该汇交实物地质资料,以及哪些已经汇交、哪些没有汇交,因此监督的对象或目标不清。
另外,目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没有与地质工作项目管理、地勘单位资质管理以及矿权管理等相结合,缺乏汇交的制度约束,使监管十分乏力。
三、加强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指导思想
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指导思想为:统筹部署,量力而行,保证重点,分类推进。
这一指导思想是基于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特点和实际能力提出的。
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的基本特点是:第一,类型广泛,数量巨大——据初步调查和概略统计,目前全国积存的岩矿心大约800~1000万米;每年新产生的岩矿心估计300~600万米;其他还有大量副样、标本等。第二,这些实物地质资料的保管意义和利用价值有很大差别——既有科学钻探、极地考察和海洋地质调查等取得的十分珍贵的岩心、岩屑、样品等,也有大量一般性实物地质资料,还有许多在同一矿区(地区)大量钻探工作中取得的重复性岩心等。第三,实物地质资料产自十几个部门的上千个单位,汇交管理条件有很大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把所有实物地质资料统一保管起来,只是在海量实物地质资料中精选出一部分、甚至是很少的一部分,汇交到国家或省级馆藏机构,其余大部分则按规定埋藏。
然而,究竟哪些实物地质资料应该汇交保管,哪些可以埋藏,这就首先需要对各种类型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进行统筹部署。具体而言,包括:对过去积存的与新产生的实物地质资料统筹安排;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产生的实物地质资料统筹安排;委托保管与非委托保管或地矿系统与非地矿系统(冶金、有色、化工、建筑、黄金、油气、煤等)的实物地质资料统筹安排;国内与境外地质勘查实物地质资料统筹安排……。所谓统筹安排,就是按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和实际可能,进一步明确汇交责任、汇交范围,规定汇交细目,把各类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落到实处。
统筹部署的基本原则是量力而行,保障重点,分类推进。具体而言,第一,在目前能力和条件下,实物地质资料汇交保管不应求全、求多,而是求精、求细,确保特别重要实物地质资料实现统一汇交保管。第二,在各类实物地质资料中,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首先保障国家财政投资的地质工作(特别是重大专项工程)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逐步推动其他地质工作的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在分级汇交方面,由于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已具备接收保管条件,而且所保管的是代表国家地质工作重大进展,反映中国地质矿产条件的实物地质资料,所以应首先确保国家级汇交管理;省级汇交管理则应根据各省(区、市)的具体情况和能力,本着需要和可能逐步推进——具备条件的省(区、市)全面推进汇交管理;不完全具备条件的省(区、市)可以重点推进汇交管理。例如,上海市重点实现工程勘查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北京市和天津市,除重点保证工程勘查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外,着力实现重要地热勘查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
四、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措施
1、强化汇交责任,提高汇交意识
进一步宣传贯彻《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强化行政管理部门、馆藏机构和汇交人的汇交管理责任,变被动汇交管理为主动汇交管理。
2、建立汇交管理制度与技术方法体系
根据《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的原则要求,尽快制定便于操作的汇交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主要包括:汇交前的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制度;汇交工作程序与汇交要求;实物地质资料筛选标准与工作方法;实物地质资料整理移交要求;实物地质资料埋藏规定等。
3、规范汇交前的保管和汇交后的埋藏,从源头上保障实物地质资料汇交
在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工作中,汇交人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首要环节。汇交人的责任和任务是:保管好地质工作中产生的实物地质资料,确保实物完好,标识正确清晰;按规定时间和要求向馆藏机构报送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协助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机构筛选、整理、移交汇交的实物地质资料;筛选保管汇交人自己需要保管的实物地质资料;埋藏其余实物地质资料。
然而,在实践中,上述工作存在很大困难和不足;特别是不能按要求实施汇交前的保管和汇交后的埋藏,成为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的最大障碍。
埋藏是与汇交相辅相成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原地矿部发布的《岩矿心管理规定》和《岩矿心管理通则》等文件中,都规定了岩矿心埋藏方法。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要求已名存实亡——有的单位随意埋藏;有的则从不埋藏,任凭实物地质资料自然损毁。
在这种情况下,应切实解决汇交前的保管和汇交后的埋藏问题——首先,对原来的规范文件进行修改,制定新的、更符合实际的实物地质资料的保管、埋藏要求;其次,解决地勘单位(特别是甲级资质地勘单位)的岩心样品库以及用于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埋藏的费用,实现应交即交,应埋即埋。
4、完善国家实物库,推进省级实物库建设,解决实物地质资料保管设施
2004年建成的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虽然规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以满足大约20年实物地质资料保管需要,但只能接收保管以固体岩矿心、样品为主的一般性实物地质资料需求,不能接收保管具有特殊性质的实物地质资料。因此应尽早筹划和实施以特殊实物库为主体的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二期工程,在国家层面上确保各类重要实物地质资料都能实现统一汇交保管。
省级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尚需较长时间,面对这种情况,应在积极推动正式的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的同时,根据各省(区、市)的实际情况,采用改建扩建、租赁、委托等方式,因地制宜地落实实物地质资料保管设施;只有解决接收保管问题,才能将实物地质资料汇交落到实处。
5、分步组织实施实物地质资料清理汇交
实物地质资料清理的工作内容和任务是:掌握过去积存的实物地质资料类型、数量,依据其保管状况和利用价值进行筛分,按规定汇交和埋藏。通过清理,实现应交即交,该埋即埋,了却多年“旧帐”,为规范管理新产生的实物地质资料“开路”。
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已经酝酿多年,但迟迟不能实施。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数量大,涉及部门和单位多,清理工作难度大;二是清理后如何处置——特别是该汇交的如何保管。
解决清理困难的思路和方法是:第一,缩小清理范围——主要限定在甲级地勘单位;第二简化清理内容;第三,反复精选,在保证特别重要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前提下,尽量减少继续保管数量,减轻国家和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压力;第四,根据各省(区、市)的能力,分步实施清理。
6、加强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监管
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32号)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监督管理措施。即首先对国家出资的、应向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汇交的地质工作项目进行监管。主要措施:第一,掌握地质工作项目信息,建立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第二,把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融入矿政管理和地质工作项目管理,建立共同责任机制;第三,依法对不履行汇交义务的责任人进行处罚。其他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可根据实际能力逐步推进。
7、加强调研和试点,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
与成果地质资料汇交相比,实物地质资料汇交要复杂困难许多,在推动过程中会有许多新的问题出现。因此,一定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研究,必要时选择试点,开展示范性工作,总结经验,带动全面。
张晨光 孔令湖 范景义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我国1949年白银产量4.6吨,到1980年增至490吨(其中矿山银423吨),2001年达到4245吨,2007年产量为9091.58吨。我国近年银矿山建设发展较快,白银产量增加较多,如果按照白银总产量统计,2007年中国白银总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位。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银矿资源勘查,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将收藏反映中国银矿成矿特点、主要成因类型、成矿构造背景的实物地质资料。为此,本文在分析中国银矿床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与资源特点基础上,初步提出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的入选条件和矿床名录。
中国银矿床分布广泛,其形成时代从太古宙到新生代都有,但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银矿床的数量和规模有很大差异。最早形成的银矿床为新太古代海相火山沉积变质型矿床,有辽宁红透山含银铜锌矿床、中条山石门峪含银铜矿等。元古宙银矿的产出明显增多,如中条山地区的斑岩型含银铜矿,辽东古元古代辽河群大石桥组中赋存有青城子式矿床群,冀北古元古代的红旗营子群赋存有蔡家营式矿床。中元古代含银矿床有:华北地台北缘的一些小型矿床,康滇地区的拉拉厂铜矿和东川式沉积变质型铜矿,华北地台南缘的破山大型独立银矿,扬子地台北缘的银洞沟银矿床,扬子地台南缘含银铅锌矿床等。另外华北地台中元古代的高于庄组、雾迷山组碳酸盐岩地层中赋存有许多印支-燕山期形成的夕卡岩型和热液型银铅锌矿床。从太古代到震旦纪,中国银矿床集中分布在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边缘及个别小型古地块中,矿床类型以海相喷气-沉积和海相火山-沉积为主。
1、加里东期银矿床
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一是小兴安岭地区的Ag-Pb-Zn 矿床;二是祁连造山带的Cu-Pb-Zn-Ag矿床,如白银厂、小铁山、锡铁山等;三是雪峰古陆区的含银铅锌矿床,如渔塘、牛塘界等。
2、海西期银矿床
主要分布在塔里木-华北地台以北的海西期造山带内,自西向东有阿舍勒、喀拉通克、黄山、多宝山等矿床;西秦岭地区的什多龙、德尔尼, 中秦岭地区的西成、凤太、山柞矿田;三江地区的丹巴杨柳坪和澜沧老厂矿床。在扬子地台区雪峰隆起东南侧泥盆系碳酸盐岩中,有若干沉积特征明显的含银铅锌矿床都属海西期成矿。在长江中下游及浙江等地的石炭系-二叠系中,有一些层状、透镜状硫化物矿体也属于该期。
3、印支期银矿床
三江地区是印支期银矿床主要分布区,由北而南有赵卡隆、嘎衣穷、胜莫隆、呷村等银多金属矿床。在鄂拉山地区有赛什塘、铜峪沟等矿床。其他地区受印支期岩浆作用影响的矿床有辽东青城子,兴安盟孟恩套力盖等。
4、燕山期银矿床
此时期的银矿床最多。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北区如额仁陶勒盖、自音诺、大井、山门、八家子、蔡家营、支家地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如鸡冠石、新桥、凤凰山等;赣东北区如银山、冷水坑、铜厂;南岭地区如柳木坑、焦里等;东南沿海如后岸、大岭口、银坑山、下溪底、厚婆坳、嵩溪等;康滇黔地区如天宝山、乐马厂等。
5、喜马拉雅期银矿床
三江地区以含银斑岩铜矿(玉龙等)和兰坪盆地杂色砂砾岩中的热液型(金顶、白秧坪)为主。还有新生代形成的散布各地的铁锰帽型银矿。
对比各成矿期银矿产出数量,以燕山期最多,占总数的62%,其余各成矿期总计占总数的38%(图1)[1]。
图 1 中国各构造成矿期银矿产出百分比(据赵一鸣等,2004)[1]
二、中国银矿资源特点
1、产地分布广泛,储量相对集中
全国已探明储量的产地有569处[2],分布在27个省、市、自治区。储量在万吨以上的省有内蒙古、江西、云南、广东。
2、成矿时代强度有差异,地区疏密有区别
中国银矿床的成矿时代不同于美洲大陆以新生代为主,也不同于俄罗斯以古生代为主。中国银矿床的形成时代从太古宙到新生代都有,其中燕山期银矿床数最多。中国银矿床时空分布的总体轮廓是西北地区以古生代海相火山-沉积和喷气-沉积型矿床为主,三江地区以印支期海相火山岩型和喜马拉雅期斑岩型、红盆热液型矿床为特色,东部地区以燕山期陆相火山岩型与次火山岩型、热液型和夕卡岩型最为突出。
3、伴生银资源丰富,产地多,但贫矿多,富矿少
我国伴生银资源丰富,1995年保有储量66146吨,占当年银总保有储量的58%;考虑到还有一部分矿区未进行银的分析或未计算储量,因此伴生银矿储量实际上应更多些。全国除宁夏外,其他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伴生银产地。伴生银矿储量和产地以内蒙古、江西、湖北、广东、广西和云南最多。但是我国伴生银矿富矿少,贫矿多,银品位大于50克/吨的富伴生银矿只占伴生银矿储量的1/4左右。
4、大中型产地少,占有的储量多
目前我国以银为主要开采对象的银矿中,大型产地12处、中型产地40处,大、中型产地占有的储量达该类银矿储量的95%;小型产地29处,占有的储量只占5%左右。伴生银矿大型产地14处、中型产地73处,大、中型产地占有的伴生银矿储量达伴生银矿总储量的79%,而小型产地有271处,占有的伴生银矿储量只占伴生银矿总储量的21%。
5、银多与铅锌矿共生或伴生
我国共生银矿以银铅锌矿为主,其保有储量占银矿储量的64.3%。伴生银矿主要产在铅锌矿和铜矿中。与银矿共生或者伴生的除了铅锌和铜外,还有锡矿、金矿,以及多金属矿等。
国内外对银矿床的分类方案有多种,目前尚无统一认识。根据银矿床成因类型分为八类[2]:热液型、海相火山岩型、陆相火山岩型、次火山岩型、沉积变质型、沉积型、夕卡岩型和风化淋积型[3];其中热液型银矿床按照赋矿围岩不同又可分为4个亚类。按矿床规模分成超大型(银资源量5000吨以上)、大型(1000~4999吨)、中型(200~999吨)、小型(小于200吨)。
1、海相火山岩型及沉积变质型矿床
海相火山岩型银矿床指矿体主要赋存在海相火山岩系内,火山岩变质程度浅,基本上保存了原有的火山岩的结构构造。有些银矿床,矿体呈层状或似层状,其围岩成分按照岩石化学成分及微量元素,可能属火山岩类,但因已失去火山岩结构构造,则划归为沉变质岩型,如破山、水吉、铁砂街等矿床。
海相火山岩型矿床的成矿时代多与围岩的成岩时代相近或略晚,成矿元素组合以Cu-Pb-Zn-Ag矿床为主,Pb-Zn-Ag次之,成矿金属呈带状展布。沉积变质型银矿床矿体多呈层状和透镜状,矿石构造有条带状、块状和侵染状等。海相火山岩型和沉积变质型银矿床多分布在造山带或古凹陷区,如小铁山、锡铁山位于祁连加里东造山带;阿舍勒位于阿尔泰海西造山带;老厂和呷村位于三江造山系;破山、银洞沟和东沟坝位于秦岭造山系;铁砂街、东川位于扬子地台震旦系和中元古代台缘裂陷区。
2、陆相火山岩型与次火山岩型矿床
陆相火山岩型矿床指矿体赋存在陆相火山岩中。次火山岩型矿床指矿体赋存在超浅成侵入体中的矿床。
陆相火山岩型和次火山岩型银矿床是世界上是最重要的银矿床类型,在我国也非常重要。我国已查明的最老的陆相火山岩在西天山地区,为海西期岛弧型中酸性钙碱性岩石。陆相火山岩型与次火山岩型银矿床的成矿元素组合有Ag-(Au)型、Ag-Au型、Ag-Fe-Mn型、Ag-Pb-Zn型等。矿床的成矿元素呈分带展布。
3、夕卡岩型银矿床和产于碳酸盐岩中的热液型银矿床
这两类矿床常相伴出现,两类矿床中的主岩都是碳酸盐岩,其赋矿地层和成矿时代大都相同。
夕卡岩型银矿床高品位的少,且以中小型为主。产于碳酸盐岩中的热液型银矿,超大型和大型矿床多,且多是独立和共生矿床,居各类型之首。不同地区两类银矿床的分布特点不同——其中康滇黔地区主要是赋存于碳酸盐岩中的热液型矿床;天山--内蒙古--黑吉造山系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夕卡岩型居多;华北地台北缘、湘南粤北、南岭及右江地区是两类矿床都发育的地区。
4、产于变质岩和碎屑岩中的热液型银矿床
产于变质岩中的热液型银矿床多分布在地台边缘、古老地块区及造山带,银矿床多呈脉状,成矿元素组合分为Pb-Zn-Ag型、Ag-Au型、Au-(PbAg)型和Au-(Ag)型4种。变质岩中热液型银矿床的物质来源有的与陆相火山热液有关(浙江银坑山),有的与斑岩热液有关,有的与构造热液有关,有的与岩浆热液、构造热液双重有关(庞西洞)。
产于碎屑岩中的热液型银矿床多分布在断陷盆地内,矿石工业类型多,以陆相红色盆地中银矿床最具特色。已探明的有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白秧坪超大型银矿,此外还有一些中小型矿床和矿点,找矿前景极好。
5、岩浆型和产于侵入体中的热液脉型银矿床
岩浆型银矿床是赋存在基性和超基性岩中与铜镍硫化物伴生的银矿床。目前我国已发现十多处。铜镍硫化物矿床的银品位都很低,它们属岩浆熔离矿床。新疆喀拉通克和金川镍矿是比较典型的岩浆型银矿床。
产于侵入体中的后期热液型银矿床的赋矿岩体多是酸性和中酸性岩基或大岩体,银矿 体以石英脉型为多,爆破角砾岩型次之。成矿元素组合有Ag(Au)型、Ag(PbZn)型、Ag-PbZn型、Au-Ag-Cu-Pb-Zn型。
6、沉积型和风化淋积型银矿床
(1)沉积型银矿床
按矿石建造分为:产于震旦系顶部黑色页岩中的银-钒矿床;赋存于红盆中的伴共生砂岩铜矿和赋存于同生断陷盆地中细碎屑岩灰岩中的含银铅锌矿床。
沉积型银钒矿床主要分布在湖北宜昌、湖南安化等地。沉积型铜银矿即通称的似层状红色砂岩型铜矿,在我国康滇地区产出较多,规模多为中小型。沉积型铅锌(银)矿床仅指那些矿层与地层基本同生的矿床,在我国主要分布区有三片:一是华北地台北缘中段的狼山-渣尔泰山地区和燕山地区;二是雪峰古陆区震旦系和寒武系内的层状含银铅锌矿床;三是南秦岭地区泥盆系含银铅锌矿床。
(2)风化淋积型银矿床
铁锰帽型银矿床是矿体含有易风化的铁锰矿物 (黄铁矿、菱铁矿、磁铁矿、菱锰矿等)和富银硫化物,经风化淋积,在原生矿体顶部形成高银铁锰帽。内蒙古是目前中国已探明最大的锰银矿资源区[4],典型矿区位于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右旗额仁陶勒盖,已探明银金属储量为2000多吨。
近十年我国银资源探明储量增长37%以上。累计探明储量或远景储量超过5000吨的矿有:广东凡口和富湾、四川夏塞、内蒙古拜仁达坝、云南白牛厂、乐马厂等。“十五”期间我国新查明大型伴生银矿8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阿尔哈达银铅锌矿床、河南栾川县冷水北沟铅锌银矿床、河南嵩县土地庙沟铅锌银矿床、河南栾川县百炉沟铅锌银矿床、西藏察雅县都日-优日铅银多金属矿床、西藏那曲县尤卡朗铅银矿床、西藏嘉黎县蒙亚阿铅锌银矿床、辽宁凤城市青城子铅矿外围金银矿床。
1、筛选的必要性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发现并探明569处银矿床,而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的库容量有限,不可能收藏所有的银矿床实物地质资料,因此收藏的矿床需要筛选。
2、入选因素
入选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的矿床以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为总原则,收藏的矿床应能够反映我国银矿资源的主要成矿特点、主要成因类型,反映我国银矿地质勘查、科研总体水平。
(1)矿床规模
重点收藏大型、超大型银矿床实物地质资料[5],选择性收藏特殊意义的中型银矿床实物地质资料。
大型和超大型矿床的数量极其有限,但矿产储量和经济价值巨大。一些中型矿床往往具有独特的和复杂的成因及形成条件,加强对这些矿床的研究,对于揭示矿床分布规律、发展成矿理论是非常有益的。因此除了收藏大型、超大型银矿床实物地质资料外,适量收藏一些中型银矿床实物地质资料是非常必要的。
(2)成因类型
如上所述,中国银矿床成因类型可划分8种形式,其中最主要的是热液型,其次是海相火山岩型银矿床和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型银矿床。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在收藏银矿实物地质资料时,首先是全面系统,即各种成因类型的代表性矿床实物都应该有;其次又要有所侧重,在各种成因类型中,热液型、海相火山岩型、陆相火山岩型矿床要作为主要选择对象。
(3)成矿区带
中国银矿床的总体分布轮廓是围绕几个老地块周边呈密集分布,东部地区远多于西部地区,都受控于中国地块的构造演化。在地史演化中,华北--塔里木地块、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的边部常产生裂陷或增生,形成裂谷式成矿条件。如白银厂--小铁山矿田,受寒武纪华北地块南缘裂谷控制。另外区域性褶皱断裂构造也是中国银矿床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如我国阿尔泰地区和额尔古纳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海相火山--沉积型和陆相火山岩型与次火山岩型银矿成矿区,即呈近东西向展布的世界三大银成矿带之一的蒙古--鄂霍茨克成矿带的延展带上;南北向断裂带包括扬子地台西缘的康滇地轴等是银矿的重要成矿区;北西向如三江造山带、右江造山带、祁连造山带和襄樊-广济断裂等也是我国银矿主要成矿带;北东向和北北东向构造在中国东部分布普遍,著名的大断裂和深断裂(郯庐断裂、大兴安岭--太行山东侧深断裂、九江南京构造带等)影响范围内都有银矿床的分布;东南沿海的深断裂也影响到银矿床的产出。依据银矿的成矿构造带,选择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的银矿床。
(4)优先程度
为了尽快丰富国家实物库银矿床的实物藏品,综合考虑到银矿床的规模、成矿时代、成矿区带等因素,将银矿床收藏入库分为三个优先入库程度。优先为大型以上、代表性强、具有找矿指导意义或者找矿潜力的银矿床;其次为大型、成矿时代和成矿区带具有代表意义的银矿床;再其次为大型或中型、成矿时代为中生代或元古代,成矿区带上具有代表性的银矿床。
六、初先银矿床名录
综上所述,从矿床规模、成因类型、成矿区带及成矿时代等方面综合研究对比,初步确定24个银矿床为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收藏对象(表1)。
表1 我国银矿床实物地质资料入选名录
序号 |
矿床名称 |
矿床类型 |
规模 |
产地 |
成矿时代 |
入选理由 |
入库优先程度 |
||
1 |
银洞沟银金矿 |
海相火山岩型 |
大 |
湖北竹山 |
元古代 |
重要成矿类型、成矿带,典型的银多金属矿床 |
其次 |
||
2 |
呷村银矿 |
大 |
四川白玉 |
中生代 |
全国多金属矿“三大明珠”之一,已收入国家实物库 |
优先 |
|||
3 |
甲乌拉银铅锌矿 |
陆相火山岩型 |
大 |
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 |
中生代 |
具有找矿指导意义的代表性矿床 |
优先 |
||
4 |
支家地银矿 |
中 |
山西灵丘 |
中生代 |
重要成矿带,找矿前景巨大的中型银矿床 |
再其次 |
|||
5 |
冷水坑银矿 |
次火山岩(斑岩)型 |
超大 |
江西贵溪 |
中生代 |
超大型银矿床 |
优先 |
||
6 |
银山铅锌矿※ |
大 |
江西德兴 |
中生代 |
开采历史悠久,中国著名的伴生银矿床 |
其次 |
|||
7 |
八家子铅锌矿 |
夕卡岩型 |
大 |
辽宁建昌 |
中生代 |
类型独特的大型铅锌银矿床 |
其次 |
||
8 |
凡口铅锌银矿※ |
热液型 |
赋存碳酸 盐岩中 |
大 |
广东仁化 |
中生代 |
我国最大的伴生银矿山 |
优先 |
|
9 |
白牛厂银多金属矿 |
大 |
云南蒙自 |
中生代 |
具有找矿指导意义的大型独立银矿 |
其次 |
|||
10 |
山门银矿 |
大 |
吉林四平 |
中生代 |
重要成矿带 |
再其次 |
|||
11 |
乐马厂银矿 |
大 |
云南鲁甸 |
中生代 |
重要成矿带,大型独立银矿 |
再其次 |
|||
12 |
富湾银矿 |
赋存碎屑 岩中 |
超大 |
广东 |
中新生代 |
中国目前最大的独立银矿 |
优先 |
||
13 |
凤凰山银矿 |
大 |
广西隆安 |
中新生代 |
广西目前最大的独立银矿 |
其次 |
|||
14 |
白秧坪铜银多金属矿※ |
超大 |
云南兰坪 |
中新生代 |
超大型独立银矿 |
优先 |
|||
15 |
厚婆坳锡铅锌矿 |
大 |
广东潮州 |
中生代 |
重要成矿带,大型银矿床 |
其次 |
|||
16 |
嵩溪银锑矿 |
大 |
广东梅县 |
中生代 |
受构造控制,具找矿指导意义大型银矿床 |
再其次 |
|||
17 |
拜仁达坝银多金属矿 |
大 |
内蒙古克什克腾 |
中生代 |
重要成矿带,具有代表性的大型银多金属矿床 |
再其次 |
|||
18 |
夏塞银矿 |
赋存变质岩中 |
超大 |
四川巴塘 |
中生代 |
具有找矿指导意义的超大型银矿床 |
优先 |
||
19 |
牛圈银金矿 |
赋存侵入 体中 |
中 |
河北丰宁 |
中生代 |
北太行成矿区,开采历史悠久,典型的中型银矿床 |
再其次 |
||
20 |
孟恩套勒盖银铅锌矿 |
大 |
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 |
中生代 |
类型独特,大型银多金属矿 |
再其次 |
|||
21 |
破山银矿 |
沉积变质型 |
大 |
河南桐柏 |
元古代 |
类型罕见,开采历史悠久,大型独立银矿 |
其次 |
||
22 |
白果园银钒矿 |
沉积型 |
大 |
湖北兴山 |
新元古代 |
类型较为罕见的大型伴生银矿 |
再其次 |
||
23 |
银硐子银铅多金属矿 |
大 |
陕西柞水 |
晚古生代 |
重要成矿带,找矿潜力巨大 |
其次 |
|||
24 |
新榕银锰矿 |
风化淋积型 |
大 |
广东罗定 |
新生代 |
类型特殊,大型的银锰矿 |
其次 |
说明:主要收集以银为主矿元素矿床,但考虑到我国银矿以伴生矿为主,适当考虑伴生矿的实物收集,并结合原主矿元素矿床。带有“※”的已作为主矿元素矿床入选并收藏。
入选的银矿床分布于内蒙古、河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15个省(区),以华南银矿成矿区等重要银成矿区(带)居多。基本反映了中国银矿床的地理分布(图2)。
需说明的是,在没有入选的矿床中,有一些是银矿为次要矿种的多金属矿床或者是伴生银矿,这些矿床在银多金属成矿作用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对其他矿种矿床进行筛选时要予以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