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服务平台建设进展及设想
王 斌 梁银平 岳 鹏 李 杰 张立海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摘要:经过三年的努力,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建立了含70万个钻孔的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如何将钻孔数据库建设成果利用信息化技术高效便捷地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利用,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服务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述了服务平台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设计原则,重点研究了服务平台建设的总体设计、采用的关键技术和已实现的系统功能等,并对服务平台下一步重点工作进行了思考。
关键字:钻孔数据库服务平台
前言
地质钻孔资料是地质工作形成的最重要的地质资料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海洋地质勘查、油气地质勘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地质科学研究等工作,获得了大量的地质钻孔资料。地质钻孔资料具有潜在的二次开发利用价值,充分利用已有资料,有利于降低地质工作风险,减少重复工作和资金浪费。纵观全球,为提高地质钻孔资料服务利用效率,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并对外提供网络化检索利用。为进一步做好我国地质钻孔资料的信息化建设和服务利用工作,实现全国地质钻孔资料的数字化管理和高效服务,2009年我国将钻孔数据库建设列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按照“一年清查、一年试点、三年完成”的总体工作思路,2011年我国开展了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基本摸清了我国各地勘单位目前保管的地质钻孔类型、分布及数量,总计约95万个地质钻孔(除油气、海洋和放射性钻孔外),其中约77万个钻孔资料信息齐全。在2012年钻孔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13年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正式启动。全国钻孔数据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经过三年时间,已建成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共入库1069个地勘单位的2.5万个项目的45万个钻孔的基础信息、项目和保管单位信息,总数据量8TB。到2015年底,将建成含70万个钻孔的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其中,占存储量较大的主要是JPG、TIF、PDF格式的工程布置图、勘探线剖面图、钻孔柱状图和样品分析结果表(以下简称“三图一表”)。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已建成,如何高效快捷地将钻孔数据库建设成果向社会提供网络化检索和社会化服务利用成为亟需开展的重要工作内容。
1系统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为尽快将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成果向社会提供服务利用,扩大地质钻孔资料应用范围,更好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地质找矿、城市建设、工程建设、灾害防治和地质科学研究等工作,充分发掘地质钻孔资料潜在价值,提高地质钻孔资料利用效率和水平,利用信息化技术将分散、孤立的地质钻孔资料进行分布式汇聚,实现全国地质钻孔资料信息的一站式网络化检索、浏览和利用,实现传统的馆藏借阅式服务方式向节点集群与大数据运维框架支撑下的知识型服务模式转变,建设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服务平台是必要的。其有利于实现地质钻孔资料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和成果共享,有利于实现地质钻孔资料信息的网络化检索和服务利用,有利于实现已有地质钻孔资料的二次开发利用,提高地质工作效率,对于经济社会和地质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础上,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建设完成分布式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服务平台也是可行的。
2目标任务
按照全国地质钻孔资料信息服务一张图的建设思路,依据“数据分散、标准统一、分布部署、集成服务”的原则,采用可跨域的分级树状组网架构节点集群服务模式,建成B/S结构(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分布式运维、协同式聚合、集群式共享的分布式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服务平台,及时高效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汇聚和发布地质钻孔数据信息提供支撑。
3系统设计原则
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服务平台是一个B/S结构分布式系统,由后台和前台两部分组成。在系统设计开发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3.1标准化、规范化和安全性原则
系统的设计开发应遵循信息技术的国家及行业标准和规范,确保信息资源存储、传输和应用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安全性。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需采取安全措施对数据安全进行保护,防止失密和破坏,应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数据安全。
3.2分层设计原则
平台由多层架构分层实现。各层的功能基于同层和底层的功能之上,上层只能与本层和下层的接口交互。每层内部分多个模块,各模块之间相互独立,但数据流双向交换。
3.3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原则
系统应设计灵活的数据访问接口和业务交互接口来应对需求变化。并且为方便系统功能扩展,应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开放标准,将主要功能都写成专门的模块或类。在后期系统扩展和更新维护中,只需修改参数、调用或开发新的模块即可实现功能扩展。
3.4兼容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原则
系统应具有与其他软件较好的兼容性,保证系统运行可靠、稳定。系统应有很强的容错、处理突发事件能力以及出错报警日志功能,不至于因某个误操作、突发事件、恶意攻击等外部事件导致数据丢失或系统瘫痪。系统应能够保证7*24小时的稳定运行,要实现故障无缝转移切换和灾难性系统和数据恢复等。
3.5快速性和准确性原则
系统应建立钻孔数据的字段索引信息,提高钻孔信息检索查询速度。由于钻孔资料中JPG、PDF等格式的图表数据较多,对文件操作是整个系统中最频繁的交互访问,用户使用系统完成的任何操作,要求必须高效率读取、准确无误。
3.6经济性和实用性原则
在保证功能完备性、软件容错性、兼容性、易用性、易维护、易安装的基础上,应以最高性价比配置系统的软硬件。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人机交互界面、指示信息充分、易学易用、操作简便灵活、操作和显示方面的一致等。
4系统总体设计
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服务平台是以Internet技术为基础,采用面向服务(SOA)构架、Web Service技术,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开发并对外发布的天地图作为地理底图,开发而成的“数据分散、服务集成、平台统一”的B/S模式的分布式运维、协同式聚合、集群式共享的分布式服务发布系统。服务平台主节点部署在实物中心,分节点部署在全国31个省(区、市)地质资料馆藏机构,通过互联网,形成全国统一的一站式的网络化节点集群的共享服务发布系统。地质钻孔数据通过集群节点间的同步对等技术实现主节点和分节点的数据同步更新。
4.1总体架构设计
4.1.1逻辑架构设计
服务平台开发采用业务操作、逻辑控制、业务逻辑、应用接口、数据源与地图5层技术体系进行构架设计,总体逻辑架构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总体逻辑架构设计图
业务操作:是指与用户交互的系统功能层。主要包括用户登录类、数据查询统计类、数据库维护类、系统维护类等操作。
逻辑控制:主要是对表现层的各项交互命令进行逻辑校验、用户身份验证以及进行资源的访问控制等,负责处理用户的各项请求。
业务逻辑:是本系统的功能基础,采用模块化设计实现。为系统应用层中的各功能项、模块及子模块提供应用功能支撑。
应用接口:负责业务逻辑层与数据库以及GIS平台之间的数据交互,主要是进行数据的存取和访问、数据库运行状态监控和优化、存储空间管理以及对GIS地图资源的访问等。
数据源与地图:数据库服务器负责部署PostgreSQL数据库平台并提供基础数据服务,GIS服务器负责部署GeoServerGIS平台系统并提供空间数据访问服务。
4.1.2物理架构设计
为保证服务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需要配置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防火墙、防病毒防入侵软件以及高性能服务器等作为基础,其物理架构设计如图2所示。
应用服务器:用于部署服务平台系统软件。
数据库服务器:用于部署PostgreSQL数据库管理系统。
GIS服务器:用于部署GeoServer GIS平台。
文件服务器:用于存储钻孔三图一表数据。
存储设备:用于进行地质钻孔数据的存储和备份。
备份服务器:用于系统的双机热备。
图2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服务平台物理架构图
4.1.3技术架构设计
服务平台采用B/S架构进行设计开发,采用开源PostgreSQL数据库存储钻孔基本信息和空间信息(三图一表数据存储在文件服务器),采用开源GeoServer作为GIS地图服务器,选用.NET FrameWork下ADO.NET、C#语言和Html、CSS、Javascript、OpenLayers等前端技术进行设计开发,其技术架构设计如图3所示,技术结构如图4所示。
图3 地质钻孔数据库服务平台总体技术架构图
|
类别 |
技术名称 |
功能说明 |
前台门 户站点 |
门户网站聚合器 |
前台门户系统 |
|
后台集 群服务 |
集群数据中心 |
矢量类数据中心服务(REST接口) |
|
地质体属性编码解析 |
空间数据库编码解析(REST接口) |
||
地质图栅格影像切片系统 |
栅格类地质图切片服务(REST接口) |
||
节点群控制系统 |
集群节点控制 (REST接口) |
||
集群节点架构自动对等器 |
集群节点数据自动对等 |
||
辅助 工具 |
工具箱 |
数据转换与传输工具 |
|
栅格切片 |
栅格影像数据切片 |
图4 服务平台技术结构图及技术功能说明
4.2数据库设计
根据钻孔数据库数据内容,通过对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Oracle、PostgreSQL)和非关系型数据库(Mongo DB)在数据库高并发读写、高效率存储和访问、高可扩展性和高可用性以及空间实体的存储、索引、运算、查询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选取PostgreSQL数据库作为服务平台的数据存储中心数据库管理系统。
4.2.1钻孔数据存储方式
钻孔数据包括2类数据:一是结构化数据信息包括钻孔基本信息、保管单位信息、项目信息以及钻孔属性信息和岩心属性信息等,利用PostgreSQL数据库存储在应用服务器;二是非结构化数据包括三图一表、岩心扫描图像等,存储在文件服务器,其元数据信息存储在应用服务器。
4.2.2钻孔数据表关系
数据库各表之间关系,是以钻孔为单元,以钻孔ID实现钻孔各相关属性表之间的关联,以项目ID实现钻孔基础信息表与项目信息表的关联,以保管单位ID实现项目信息表与保管单位信息表的关联。各表之间的关系如下图5所示。4.3系统功能设计
服务平台主要由前台功能显示、后台数据管理、后台用户管理与安全保障三部分组成,总体功能设计如下图6所示。
前台功能显示:主要实现钻孔数据信息的浏览、检索查询、统计分析、钻孔资料在线申请定制和借阅、个人资料库、信息反馈、注册登录以及标准规范、通知公告等功能。
后台数据管理:主要包括钻孔数据管理、数据发布、数据对等更新、统计分析以及其他信息管理等功能。
后台数据用户管理与安全保障:主要包括用户角色和权限管理、身份认证、系统运行状态监控、日志管理以及其他接口集成等功能。
图5 地质钻孔数据表关系图
图6 服务平台功能设计图
4.4系统采用的关键技术及作用
(1)分级树状结构和等权网状节点群组网与对等技术:实现了主节点和分节点之间可跨域的集群节点组网、地质钻孔数据的定时或强制对等、钻孔数据信息的及时更新和互联互通,缩短了客户端访问链路、合理消除孤岛效应、提升远程访问权限。
(2)多线程和并行处理计算技术:大大提高了钻孔三图一表数据信息的切片和数据发布效率。
(3)地质钻孔资料多元异构信息统一化描述技术:实现了固体矿产、水工环、油气、海洋地质钻孔数据信息的统一管理和对外发布。
(4)四叉树切片、无级平滑缩放和微软银光内核等技术:实现了地质钻孔三图一表等非结构化数据的切片、编码、检索、推送和碎片重组,网络化快速读取浏览和无级平滑缩放查看等。
5系统主要功能概述
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服务平台按照B/S模式,选用开源PostgreSQL数据库和GeoServer GIS地图服务器,采用ADO.NET、C#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开发完成。服务平台由后台和前台两部分组成,主要实现了地质钻孔数据信息的管理、发布、浏览、检索查询、钻孔数量统计等功能。
5.1系统前台功能概述
前台即系统的网站页面,它将后台存储的各种地质钻孔资料信息按照用户访问习惯和一定方式展示出来。该系统前台基于天地图作为地理底图,利用Html5、CSS、Leaflet、Java script、Open Layers等前端表现技术设计开发完成,系统主界面如图7所示。系统主要由目录导航、地图检索、GIS空间检索、目录检索、钻孔统计、最近更新、标准规范、通知公告、信息反馈、个人资料库、联系我们、注册登录、用户访问量、钻孔数据发布量等功能模块组成,主要功能介绍如下。
图7 系统主界面
5.1.1检索查询功能
(1)行政区划目录导航检索
该系统实现了按照行政区划的目录检索查询功能。选择某行政区,即可在右侧地图区域,检索显示出该行政区划范围内的所有钻孔目录信息,并可查看钻孔的基础信息、项目信息、保管单位信息、钻孔柱状图、样品分析测试数据等信息,如图8所示。
图8 钻孔基础信息、柱状图和样品分析结果表浏览查看
(2)整装勘查区目录导航检索
该系统实现了全国97个整装勘查区(除铀矿外)目录检索查询功能。选择某整装勘查区,即可在右侧地图区域,检索显示出该整装勘查区范围内的所有钻孔目录信息,并可查看相关钻孔资料信息。
(3)GIS地图空间检索
①矩形检索
该系统实现了GIS矩形检索查询方式,如图9所示。
图9 矩形查询
②多边形检索
该系统实现了GIS多边形检索查询方式,如图10所示,方便用户实现矿区检索。
图10 多边形查询
(4)关键字和条件检索查询
该系统实现了按照关键字和条件检索查询方式,如图11和12所示。
|
|
图11关键字检索 |
图12条件检索 |
5.1.2钻孔数量统计功能
该系统实现了以省为单位,对发布钻孔数量、项目数量、发布日期等信息的统计,如图13所示。
图13 钻孔数量统计
5.1.3标准规范和通知公告浏览功能
该系统实现了标准规范和通知公告的检索查看。
5.1.4信息反馈功能
地质资料利用人员在查看地质钻孔资料信息时,如果对某些信息存在异议或认为信息错误,可通过该功能向系统管理员进行反馈,如下图14所示。
5.1.5个人资料库功能
地质资料借阅人员可通过该功能向地质钻孔资料保管人员提出借阅申请、资料定制申请,以及个人信息管理等,如下图15所示。
5.1.6其他功能
该系统还实现了地质钻孔发布信息的最近更新、用户访问量统计、注册登录、联系我们等相关功能。
图14 信息反馈功能
图15 个人资料库地质钻孔资料定制申请功能
5.2系统后台功能概述
后台即系统管理员对系统前台内容进行集中管理的平台,同时可对系统进行不同程度的配置以达到理想效果。其主要包括钻孔数据经纬度坐标漂移脱密处理、钻孔三图一表四叉树切片处理、数据导入、数据增量更新、数据备份、数据统计、标准规范信息管理、通知公告信息管理、资料申请定制管理、信息反馈处理、用户角色和权限管理、系统角色和权限管理、用户访问量统计、日志管理等功能模块,主要功能介绍如下。
5.2.1用户登录界面功能
为保证系统和数据安全,对于系统管理员用户,需要登录后才能进入服务平台后台进行相关操作,登录界面如图14所示。
5.2.2钻孔数据处理功能
为实现钻孔坐标经纬度脱密技术处理、钻孔三图一表信息四叉树切片,设计开发完成钻孔数据转换和处理工具,如图15所示。该工具主要实现了以下功能:
(1)孔位漂移处理
实现了钻孔经纬度在设定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进行随机环状漂移脱密技术处理,以便满足涉密需要。
(2)钻孔三图一表信息四叉树切片
该功能分别设置了钻孔柱状图、工程布置图、勘探线剖面图和样品分析结果表以复选框形式的四叉树切片技术处理,实现了对钻孔三图一表进行选择性切片处理和发布。
(3)钻孔数据增量更新发布
钻孔数据发布是将钻孔基础信息表、项目信息表和保管单位信息表中的钻孔数据信息,以保管单位为存储单元,生成的可供网络发布的XML格式文件,以geosite*.xml文件进行命名。在已完成发布钻孔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设置geosite*.xml文件名方式,实现了钻孔数据增量更新和发布。
(4)等权网状可跨域节点群组网
实现了主节点和分节点之间可跨域的集群节点组网、钻孔数据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发布。
5.2.3钻孔数据管理功能
(1)数据批量导入和发布
①自动定时数据导入和发布
开发了具有钻孔数据导入和发布的自动对等器。系统管理员设置好clock值(应介于0~23之间,推荐值3表示每天凌晨3点),即可自动执行command一次,实现各节点群钻孔数据的自动对等和数据发布。
②手工强制数据导入和发布
该系统在REST服务中提供了一条Refresh指令,在浏览器中输入http://公网IP地址/geositecenter/refresh强行对等命令,即可手动实现钻孔数据的批量导入和发布。另外,对等过程将自动识别重复的文档和重复的图元,确保数据库中钻孔数据存储的唯一性。
(2)数据备份与恢复
在PostgreSQL管理控制台pgAdmin中,即可实现钻孔数据库的数据备份、数据恢复和数据维护等数据管理功能。
(3)钻孔数据统计管理功能
该功能实现已发布钻孔数量的分类统计。
5.2.4标准规范和通知公告信息管理功能
实现了标准规范和通知公告等信息的发布、编辑、删除等管理操作。
5.2.5个人资料库和资料申请定制管理功能
该功能主要实现对地质资料借阅人员在网上进行钻孔资料在线申请借阅利用和定制服务的信息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地质资料借阅人员,实现地质钻孔资料的网络化高效服务利用。
5.2.6信息反馈管理功能
该功能主要实现对提出问题、意见和建议地质资料利用人员的信息反馈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地质资料利用人员。
5.2.7用户管理功能
该功能主要实现对注册用户的审批和权限管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注册人员。
5.2.8日志管理功能
该功能主要实现用户登录系统的日志进行管理,以及对用户访问量的统计等。
6系统应用情况及社会效益
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服务平台已完成实物中心主节点,吉林、福建、云南、湖北、宁夏、陕西和广西等分节点的部署工作。实物中心和各省馆联合发布了全国41万个钻孔的柱状图、样品分析结果表、钻孔基础信息、项目和保管单位等信息。目前,服务用户量已突破4.5万人次。
通过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服务平台检索查询已有地质钻孔资料信息,逐步消除了地质钻孔资料信息孤岛,提高了地质钻孔资料利用效率,发挥了地质钻孔资料潜在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减少了重复工作和资金浪费,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全国地质钻孔资料信息共享,提升了地质钻孔资料的公共服务能力。
7服务平台建设下一步设想
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服务平台虽已建成,但还存在诸多不足。在下一步工作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实现地质钻孔资料多元异构数据信息的统一管理和发布。通过研究地质钻孔数据信息内容和数据库结构设计,一是实现地质钻孔柱状图、岩心扫描图像和样品测试分析数据的数据管理和“一张图”综合浏览显示(效果如图16所示);二是实现公开油气、海洋地质钻孔数据信息的管理和发布;三是实现与钻孔相关的实物、原始、成果地质资料元数据信息的发布(效果如图17所示);四是继续完善数据调用接口,实现与其它地质资料共享服务系统的融合,实现不同系统的数据共享。
图16钻孔柱状图、岩心扫描图像和样品测试分析数据等信息“一张图”综合显示效果图
图17 实物、原始和成果地质资料元数据信息显示效果
mso-line-height-rule:exactly;layout-grid-mode:char;mso-layout-grid-align:none'>(2)开发地质钻孔资料服务产品并对外发布。一是研究国家、科研院所、矿山企业、地勘单位、社会公众需求,开发具有针对性和不同层次的专题服务产品;二是跟踪国内重大突发性应急、灾害事件(如找水、地震、地害等突发事件),开展地质钻孔资料应急服务产品;三是完善服务平台发布功能,实现以上服务产品的快速发布。
(3)搭建服务平台集群节点体系和互联互通共享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全面覆盖、互联互通、维护权益、逐步推进、共同参与”的原则,一是完善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服务平台系统功能;二是完成全国31个省级地质资料馆钻孔数据库服务平台分节点的部署,建成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服务平台节点集群和大数据集结体系,实现全国地质钻孔资料的汇聚、更新和发布;三是研究地质钻孔资料分级共享服务模式,在尊重各方权益、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建成地质钻孔资料信息共享服务机制,为全国地质钻孔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结语
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服务平台采用B/S架构设计开发,目前基本实现了地质钻孔数据管理、数据发布、数据浏览、检索查询、钻孔统计等功能。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服务平台的建成是地质钻孔资料服务工作的一项重大进展,是地质钻孔资料对外提供网络化服务利用和提高地质钻孔资料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是地质钻孔资料高效检索查询和利用的重要方式,实现了全国地质钻孔资料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和成果共享,是我国纸质地质钻孔资料传统到馆借阅服务向电子地质钻孔资料网络化检索查看服务利用模式的重大转变。
参考文献
[1]王斌, 林向军等. 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成果服务利用构想[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3, 26(9).
简讯1
实物中心江西省赴核工业地质局调研放射性
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工作
2015年9月14日至16日,实物中心工作人员赴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一队,就放射性矿产形成的实物地质资料的保管情况展开座谈交流和现场考察。放射性实物地质资料作为一类重要的实物地质资料,其管理和保管方式、方法对实物地质资料的馆藏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指示意义。
通过座谈和现场考察交流,实物中心人员主要深入了解铀矿放射性岩心、岩矿石标本的加工处理方法、装具使用、室内存储、库房设施设备及环境要求等,并就核工业实物地质资料的委托保管、放射性实物地质资料的分散保管、实物库房的日常管理制度及标准规范与技术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
深入了解放射性实物地质资料的现场及室内整理和保管工作,是贯彻落实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确保各类实物地质资料都能够得到长期、有效的保管,更好地为社会和各行业提供基础地质资料的服务与支撑工作。下一步双方将进一步在实物地质资料委托保管及实物地质资料保管技术方法研究等方面加强合作交流,共同做好实物地质资料的保管与服务工作。
(中国地质调查局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魏雪芳)
简讯2
实物中心赴西澳大利亚地调局进行业务交流
2015年9月13-17日,实物中心出访组赴西澳大利亚地质调查局及珀斯岩心库进行交流研讨。西澳大利亚地质调查局隶属西澳大利亚矿产能源部,主要职能是通过基础地质调查、地质资料服务及实施钻探补贴计划等促进西澳洲的矿产与能源开发。
本次考察与交流的目的是,学习、借鉴澳大利亚在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原位保管、高光谱扫描信息提取等方面的先进经验,采用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更好地开展我国重要实物地质资料的保管、信息提取、组织与发布工作,推进全国钻孔数据库建设与服务工作,提高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程度。
出访组首先赴西澳地调局,与Rick局长、高劢处长进行座谈,详细了解了澳大利亚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政策制度及西澳大利亚地调局在数据库建设、数据链接、共享与发布等方面的方法与经验;随后访问了西澳地调局下属的珀斯岩心库,与珀斯岩心库工作人员就油气、固体矿产、化探副样的筛选、加工处理与原位保管方法,岩心高光谱扫描技术要点以及实物取样测试等进行了座谈交流。
通过本次考察、交流,实物中心了解了西澳大利亚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主要机制,在实物地质资料筛选、接收、保管、数字化与服务等方面与澳方进行了深入交流,是实物中心与国外同行建立业务联系的一次重要尝试。澳大利亚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保管与利用模式,以及政府补贴的远景区地质钻探计划等,对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乃至地质调查事业的发展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次交流考察,将是双方今后进一步加强业务交流与合作的起点。
(中国地质调查局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高鹏鑫)
简讯3
实物中心赴中海油湛江分公司交流海洋油气
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工作方法
2015年9月22日至24日,实物中心赴中海油湛江分公司就海洋油气实物地质资料的保管工作进行交流和研讨。海洋油气实物地质资料数量少、获取成本高,不仅仅在海洋油气资源勘查开发,在海洋地质、板块研究等众多领域均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同时,其保管方式、方法和服务利用范围对国家馆实物地质资料的馆藏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指示意义。
本次交流主要通过座谈和现场参观的方式,重点探讨海洋油气实物地质资料的获取、加工、整理与保管工作。调研组在湛江分公司相关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参观了档案馆、实验中心、岩心库、油样库,细致地了解海洋油气实物地质资料的保管方法、保管环境及设施设备等。
通过交流,深入了解了海洋油气实物地质资料从产生到库房保管的流程工艺,对海洋油气实物地质资料的保管前加工处理、包装防护方法、保管环境、库房设施设备及库房管理制度等方面有了全面深入直观的认识和理解,对国家馆完善实物地质资料保管技术方法体系提供了基础。
本次的工作交流同时也促进了中海油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单位妥善保管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加强了实物中心与油气类实物地质资料委托保管单位的业务联系,有利于共同将实物地质资料的馆藏管理与服务利用工作推向新台阶。
(中国地质调查局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魏雪芳)
简讯4
为973项目提供取样服务
2015年10月8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颜丹平教授委托其学生王继斌到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针对贵州省贞丰县烂泥沟金矿实物资料开展取样工作。
颜丹平教授负责973计划项目“华南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课题—《低温成矿的物质基础》(2014CB440903)的研究工作,已对川滇黔接壤Pb-Zn-Ag矿集区、右江盆地Au-Sb-As-Hg矿集区和湘中盆地Sb-Au矿集区的8套可能与低温成矿作用相关的主要岩石—地层组合的岩石地球化学做了分析测试,但是对于右江盆地Au-Sb-As-Hg矿集区缺乏典型矿床的地球化学数据,经项目组的研讨最后决定以烂泥沟金矿作为右江盆地矿集区典型金矿的代表之一进行相关研究。
本次取样目的,是针对低温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相关元素的活化、迁移和富集机制,取少量的样品在贵州拓谱晶资源环境检测有限责任公司利用ICP-MS进行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并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进行水-岩反应实验研究,最后依据测试结果做深层次的研究,以确保能用较为准确、全面的数据对华南大面积低温成矿物质来源进行研究。
在取样过程中,库藏管理室工作人员耐心指导,帮助选取取样位置,之后送往中心实验室进行切割取样。在库藏室及实验室的积极配合下,为973项目的研究人员提供了满意的服务。
(中国地质调查局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邓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