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2.71 | 第四系坡积物 | 第四系坡积物:主要由闪长玢岩碎石及泥砂质组成,由盐碱胶结。 |
2.71 | 52.87 | 闪长玢岩 | 灰—浅灰色碎裂状含孔雀石蚀变闪长玢岩:具残余斑状结构,碎裂状构造。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少量角闪石,辉石,部分蚀变为绿泥石,绿帘石。基质全部蚀变。岩石中见形状不规则的暗色斑点,分布不均,已全部绿泥石化。
金属矿物只有孔雀石,系黄铜矿浅部氧化的产物,呈斑点状、薄膜状集合体,沿岩石裂隙面分布,其含量<0.1。
岩石破碎,微小裂隙发育。
11.97-13.27米为一层构造角砾岩,主要由闪长玢岩角砾和同成份断层泥组成。
0-52.87米浅部氧化层。 |
52.87 | 68.97 | 闪长玢岩 | 浅绿灰色含黄铁矿蚀变闪长玢岩:具残余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斜长石和少量暗色矿物,已蚀变,可见到的蚀变矿物有绿帘石、绿泥石,碳酸盐。基质为微细粒长石,已绿泥石化。
金属矿物可见黄铁矿和少量黄铜矿。黄铁矿呈稀疏浸染状,细脉状,沿岩石裂隙发育,分布不均,形态为立方体单晶和小团块集合体,含量<2%。部分发育在石英细脉中。黄铜矿呈稀疏浸染状赋存于岩石中,部份与黄铁矿共生,分布不均,形态为粒状集合体,含量0.5%±。
局部有含黄铁矿石英细脉穿插。宽2㎜。 |
68.97 | 74.47 | 花岗斑岩 | 浅灰色斜长花岗斑岩:具残余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斜长石,少量石英和绢云母,斑晶大小约2×1㎜,含量约10-15%。基质为微细粒长石,石英,均已蚀变,见绿帘石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少量绿泥石化。
偶见细粒黄铁矿,黄铜矿集合体。
顶底部分别两层构造碎裂岩,厚度为3.06米,1.5米。成分为闪长玢岩角砾和同成份断层泥。
与上、下闪长玢岩呈脉状侵入接触关系。 |
74.47 | 80.87 | 铜矿 | 铜矿石(表外矿):含铜矿物全部为黄铜矿,呈浸染状赋存于闪长玢岩中,形态为粒状集合体,含量约0.5-1.0%。
含矿岩石为蚀变闪长玢岩。具残余斑状结构,碎裂状构造。见蚀变矿物绿泥石、绿帘石。
岩石破碎,沿裂隙穿插有石英细脉,脉宽1-2㎜。 |
80.87 | 100.77 | 闪长玢岩 | 浅灰色碎裂状蚀变闪长玢岩:具残余斑状结构,碎裂状构造。斑晶除斜长石外还含少量暗色矿物,部分已蚀变为绿泥石、绿帘石,但保留斜长石外形。基质呈微细粒结构,也已蚀变。
金属矿物偶见星点状黄铜矿。 |
100.77 | 193.87 | 铜矿 | 铜矿石(表外矿):含铜矿物主要为黄铜矿,少量斑铜矿。黄铜矿呈稀疏浸染状。浸染状主要赋存于闪长玢岩中,部分布于石英细脉中,形态呈小团块集合体,含量约1%;斑铜矿呈稀疏浸染状与黄铜矿共生,为星点状集合体,含量<0.1%。
其它金属矿物有黄铁矿,偶见辉钼矿。黄铁矿主要呈稀疏浸染状嵌于岩石中或细脉状沿岩裂隙分布,形态为立方体或细粒集合体。局部与黄铜矿共生,与其共同组成黄铁矿—黄铜矿细脉,含量<2%。辉钼矿仅在岩石裂面上偶见,呈薄膜状。
石英脉零星发育,穿插于闪长玢岩中,宽2-8㎜之间,灰白色,含浸染状黄铜矿。
含铜岩石为蚀变蚀变闪长玢岩,具残余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全部蚀变为绿泥石、绿帘石。局部保留斜长石外形。斑晶含量约10%±;基质具微细粒结构,已蚀变。
104.90-109.71米,178.33-180.77米为二层构造角砾岩,成份全部为闪长玢岩角砾和同成份断层泥组成。角砾大小不等,呈棱角、次棱角状,内见少量黄铁矿及黄铜矿星点。 |
193.87 | 202 | 闪长玢岩 | 浅绿灰色斑状蚀变闪长玢岩脉:具残余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及少量暗色矿物,微蚀变,斑晶周围蚀变矿物环绕形成花斑状,含量约30%。岩石裂隙微发育,可见灰白色碳酸盐细脉穿入,宽约2㎜。
岩石属后期穿插的脉岩。 |
202 | 230.66 | 铜矿 | 铜矿石(表外矿):含铜矿物为黄铜矿。黄铜矿呈稀疏浸染状—浸染状分布于岩石中,少量赋存于岩石中的石英细脉中,分布不均,形态呈星点状,小团块状集合体,含量约0.5-1.0%。
其它金属矿物有黄铁矿和少量辉钼矿。黄铁矿呈细粒集合体,分布于岩石裂面,含量<1%,辉钼矿呈细粒集合体,分布于岩石裂面,含量<0.05%,二者均呈单矿物存在,呈反相关关系。
岩石上部有石英细脉穿插,宽10㎜,含少量黄铜矿。
含矿岩石为蚀变闪长玢岩,岩石具残余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斜长石和少量暗色矿物,部分已蚀变为绿泥石,绿帘石。岩石下部由于蚀变,斑晶被溶蚀,形成蜂窝状孔洞;基质呈微细粒结构,已蚀变。
岩石破碎,裂隙发育,并夹有细小构造角砾岩层。 |
230.66 | 359.47 | 铜矿 | 铜矿石(表内矿):含铜矿物以黄铜矿为主。含少量斑铜矿。二者含量比约为10:1。黄铜矿呈浸染状,稠密浸染状,局部呈细脉浸染状,赋存于岩石内或石英脉中,形态为细粒—团块集合体,含量约0.5-2.0%之间,局部可达3%;斑铜矿呈稀疏浸染状,主要赋存于石英脉中,与黄铜矿共生,形状呈星点状-细粒状集合体,含量平均0.5%,且分布不均。
其它金属矿物为黄铁矿和辉钼矿。黄铁矿只在少数岩石裂隙面分布,呈立方体状或细粒状集合体,含量<0.5%;辉钼矿含量极少,偶见于岩石裂面,呈黑色片状集合体。
含铜石英脉呈灰白色,穿插于闪长玢岩中,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288.97-318.51米之间,呈细脉-网脉状,脉宽2.0-20.0㎜。含铜岩石主要为蚀变闪长玢岩,仅在286.04-288.97米,318.51-323.56米出现两条后期斜长花岗斑岩。闪长玢岩具残余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斜长石和少量暗色矿物,部分已蚀变,见绿泥石、绿帘石化、局部硅化、黑云母化。基质呈微细粒结构,均已蚀变。
236.08-238.34米;278.90-281.17米;284.67-286.08米;323.56-325.87米为构造角砾岩层。角砾主要为闪长玢岩,少量斜长花岗斑岩,呈棱角—次棱角状,角砾在4-20×2-20㎜之间,大小不等,含量40%,含少量黄铜矿。 |
359.47 | 454.08 | 铜矿 | 铜矿石(表内矿):含铜矿物为黄铜矿和斑铜矿。以黄铜矿为主,二者含量比约5-8:1。黄铜矿呈稠密浸染状—细脉浸染状赋存于岩石内和石英脉中,分布均匀,形态为团块状—细脉状集合体,含量在1.0-2.0%之间,局部达3%;斑铜矿呈浸染状分布于石英脉中,与黄铜矿共生,局部呈稀疏浸染状存在于岩石中,含量0.1-0.5%。
其它金属矿物仅在局部岩石裂隙面分布有细粒黄铁矿集合体。
石英脉普遍发育,见有两期:一期为灰白色-烟灰色含铜石英脉,呈单脉或网脉状,宽1.0-5.0㎜,石英脉含量10-30%±,局部集中;另一期为灰白色石英脉,呈单脉状,宽<5㎜,属后期穿插的石英脉;不含矿,局部含碳酸盐。
含铜岩石主要为硅化闪长玢岩,少量为蚀变斜长花岗斑岩,二者厚度比约5:1。
硅化闪长玢岩具残余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斜长石,少量暗色矿物,蚀变以硅化为主,绿泥石、绿帘石次之;基质为微细粒结构,已蚀变。
蚀变斜长花岗斑岩,具残余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斜长石、石英,含量15-20%,斜长石蚀变为绢云母,绿泥石、高岭土,保留长石晶形;基质为微细粒长石、石英。
斜长花岗斑岩中见闪长玢岩角砾,说明二者生成顺序为闪长玢岩在先,斜长花岗斑岩在后。
岩石局部破碎,389.80-392.77米、423.97-427.77m为二层构造碎裂岩。 |
454.08 | 477.32 | 铜矿 | 铜矿石(表内矿):含铜矿物以黄铜矿为主,少量斑铜矿。黄铜矿以稠密浸染状分布于岩石内和石英脉中,少量呈细脉状沿石英脉壁分布,分布不均,含量约0.5-3.0%;斑铜矿呈稀疏浸染状沿石英脉充填,与黄铜矿共生,形态为粒状集合体,含量<0.5%。
石英脉仅在局部发育,仅见一期(含铜),一般呈单脉状,局部发育部位呈不规则网脉状,主要穿插于闪长玢岩中,少量见于斜长花斑岩,二者厚度约为10:1。
蚀变闪长玢岩具残余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与基质均已蚀变,具绿泥石化、绿帘石。
斜长花岗斑岩具残余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斜长石、石英,斜长石部分已蚀变为绢云母、绿泥石,少量高岭土;基质为微细粒长石、石英,微有蚀变。
局部岩石破碎,476.44-477.32米为一层构造碎裂岩,角砾成份为闪长玢岩;少量为斜长花岗斑岩,棱角-次棱角状,大小不一。454.08--458.43米一后期侵入的细粒石英闪长岩脉,深灰色,细粒结构,主要成份为斜长石,角闪石、辉石,少量石英,微有蚀变。 |
477.32 | 540.67 | 铜矿 | 铜矿石(表内矿):含铜矿物主要为黄铜矿,少量斑铜矿。黄铜矿呈浸染状-稠密浸染状赋存于闪长玢岩和斜长花岗岩内,或以细脉浸染状沿石英脉分布,形态为细粒—团块状集合体,含量约0.5-2.0%,局部达3%;斑铜矿呈稀疏浸染状—浸染状赋存于闪长玢岩内和石英脉中,或与黄铜矿共生,或独立存在,含量约0.1-0.5%。
其它金属矿物仅含磁铁矿,呈不规则团块状黑褐色,偶见(498.27米)。
石英脉发育,见二期:一期灰白—烟白色含铜石英脉,多数呈网脉穿插于闪长玢岩与斜长花岗斑岩中,含量30-50%,顶部477.32-478.90米极为发育,含量约75%±;另一期为灰白色石英碳酸盐脉,属后期穿插,质地较纯,分布普遍,含量10%,其中481.47-481.87米为一较厚的脉体,岩石较完整。
含矿岩石为强硅化闪长玢岩和强硅化斜长花岗斑岩,以闪长玢岩为主,二者厚度为10:1。
闪长玢岩具残余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全部蚀变为绿泥石、绿帘石,局部残留长石斑晶;基质微细粒结构,同期蚀变,硅化较强。
斜长花岗斑岩具残余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斜长石,石英,部分蚀变矿物绿泥石、绿帘石、绢云母;基质为微细粒结构,强硅化。岩中内有绿帘石细脉穿插,宽<5㎜。
岩石局部碎裂状,492.48-493.54米为一条后期侵入的脉状闪长玢岩,内不含矿,微弱蚀变。 |
540.67 | 556.62 | 花岗斑岩 | 浅绿灰色蚀变斜长花岗斑岩:具残余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斜长石、石英,部分绿泥石(系斜长石蚀变产物),斑晶一般1-2㎜,含量20-30%;基质为微细粒状长石、石英,微有蚀变。
岩石中见含铜石英角砾(含量<5%)和闪长玢岩捕虏体。
顶部540.67-542.06米为残留蚀变闪长玢岩。 |
556.62 | 564.07 | 铜矿 | 铜矿石(表外矿):含铜矿物主要为黄铜矿,少量斑铜矿。黄铜矿呈稀疏浸染状,浸染状赋存于岩石和石英脉中,形态呈小团块状、细粒集合体,含量0.5-2.0%之间;斑铜矿呈稀疏浸染状分布于石英脉中,与黄铜矿共生或独立存在,形态为星点状集合体,分布不均,含量平均0.5%。
石英脉只有一期,为含铜石英脉,一般呈单脉产出,局部呈网脉,脉宽不等,一般<10㎜。
含铜岩石为线绿灰色蚀变闪长玢岩,具残余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斜长石,少量暗色矿物,均已蚀变为绿泥石;基质为微细粒结构,已蚀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