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10.41 | 第四系残坡积物 | 第四系残坡积物:由岩石碎块和风成砂砾组成,上部被盐碱胶结,岩石碎块中见主要岩性有:闪长玢岩,玄武岩和少量斜长花岗斑岩。 |
10.41 | 20.56 | 土褐色-浅黄色泥质粉砂岩 | 土褐色-浅黄色泥质粉砂岩(侏罗系):粉砂状结构,层状构造。主要由长英质砂粒和粘土矿物组成。遇水膨胀,吸水性较强,质软、松散。局部夹10-20㎝的矿岩薄层,砂岩粒度较粗。
由于钻机施工原因,岩心破碎,对侏罗系砂岩产状无法恢复。 |
20.56 | 33.5 | 灰绿色强蚀变杏仁状安山岩 | 灰绿色强蚀变杏仁状安山岩(绿泥石绢云母):显微鳞片变晶结构,杏仁构造。原岩强蚀变,原矿物成份,结构都难以恢复,其成份主要由蚀变矿物绢云母、绿泥石和硅化石英、金属矿物组成。杏仁:呈圆状,粒径2-5㎜,含量10%±,多由绿泥充填,其与岩石间有清晰界线。
金属矿物以褐铁矿为主,呈薄膜状附于岩石裂隙面上,或呈立方体形状分布于岩石中(保留)了黄铁矿晶形。另见少量孔雀石和自然铜。孔雀石星点状,自然铜呈薄膜状在裂隙中分布,含量较低。 |
33.5 | 37.55 | 灰白色石英绢云母岩 | 灰白色石英绢云母岩(矿体顶板):显微鳞片粒状变晶结构,无定向构造。原岩蚀变较强,已无原始成份保留,全部由蚀变矿物组成。石英:他形粒状,大小在0.5-0.2㎜,含量15%;绢云母:多呈集体状,含量74%。绿泥石分布于绢云母集合体中,含量5%,另有少量褐铁矿,含量6%。
金属矿物主要为褐铁矿,多呈粒状,部分呈皮壳状,粒径0.01-0.5㎜,偶可见细小脉状沿岩石裂隙充填。 |
37.55 | 118.45 | 铜矿石 | 铜矿石(低品位矿石)<氧化矿>:粒状他形结构: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为孔雀石、自然铜及少量黄铜矿,辉钼矿和铜兰,脉石矿物为石英、碳酸盐、绿泥石、绿帘石、绢云母、及金属矿物褐铁矿(黄铜矿)。
孔雀石以浸染状分布于绿泥石,绢云母之间,偶尔可见<1㎜孔雀石脉。自然铜呈片状或膜状分布于裂隙面。局部见自然铜、黄铜矿、辉钼矿、铜兰共生于同一裂隙中(很少见到)氧化矿物/原生矿物约为10:1。铜品位在0.11-0.34×10-2。平均0.2-5×10-2
含矿岩石为强蚀变安山岩(绢云母、绿泥石岩)和蚀变闪长玢岩。安山岩呈残留顶盖,覆于闪长玢岩之上。两者呈侵入接触关系。安山岩和闪长玢岩区别不明显,仅依据所含杏仁将两者区别开。
安山岩:显微鳞片变晶结构,杏仁构造,因强蚀变,原岩成份、结构已无保留,其成份主要为绿泥石,绢云母。杏仁:呈圆状,粒径2-5㎜,多由绿泥石充填。
闪长玢岩:残余斑状结构,斑晶已蚀变为绿泥石、绿帘石和绢云母,仅残留原矿物晶形,岩石较破碎。 |
118.45 | 217.67 | 铜矿石 | 铜矿石(低品位矿石)-原生矿:细粒状半自形-他形结构,浸染状构造,细脉状构造。矿石矿物以黄铜矿为主,另见少量斑铜矿、辉铜矿。脉石矿物见绿石、石英、绢云母、碳酸盐。
黄铜矿以浸染状为主,另见少量黄铜矿-石英脉黄铜矿-绿泥石脉。辉铜矿含量极低,偶见星点状辉铜矿与黄铜矿共生,两者含量>10:1。铜品位在0.12-0.54×10-2。
含矿岩性为强蚀变闪长玢岩,原岩强蚀变,结构、成份难以辨认,多由蚀变物组成,见石英、绿泥石、绢云母和少量碳酸盐。裂隙较发育,充填绿泥石、石英脉,脉宽1-5㎜。局部发育强蚀变破碎带。
209.07-214.15米为破碎带。 |
217.67 | 240.2 | 铜矿石 | 铜矿石(高品位矿石):矿石矿物为黄铜矿和斑铜矿。脉石矿物是绿泥石、石英、绢云母,少量黑云母和碳酸盐。
黄铜矿:细粒半自形-他形结构,稀疏-中等浸染状构造,细脉状构造,黄铜矿主要以浸染状分布于蚀变矿物颗粒之间,另见少量黄铜矿-绿泥石脉组合,斑铜矿与黄铜矿共生,呈星点浸染状,两者比为2-4:1。铜品位在0.37-0.76×10-2之间。平均0.53×10-2。
赋矿母岩为蚀变闪长玢岩,岩石裂隙发育,充填绿泥石、碳酸盐、石英脉,脉宽2-5㎜,金属矿物分布其间或沿脉分布呈脉状。 |
240.2 | 262.7 | 铜矿石 | 铜矿石(低品位矿石):矿石矿物以黄铜矿为主,另见少量斑铜矿。脉石矿物为绿泥石、绢云母、石英、碳酸盐。
矿石结构,特征与上层相同,仅是铜矿物含量较低,铜品位在0.20-0.41×10-2,均0.29×10-2。含矿岩石为蚀变闪长玢岩,原岩强蚀变,裂隙发育,充填绿泥石,石英碳酸盐脉,脉宽1-3㎜。
256.00-256.30米为构造角砾岩带,为压性构造所致,角砾定向排列。 |
262.7 | 276.15 | 铜矿石 | 铜矿石(高品位矿石):细粒半自形-他形结构,细脉浸染状构造。
矿石矿物为黄铜矿及少量斑铜矿,脉石矿物为绿泥石,绢云母、石英、碳酸盐。
黄铜矿多形成黄铜矿-石英(碳酸盐)脉,在石英脉中以浸染状产出。斑铜矿多呈星点状与黄铜矿共生,也见有斑铜矿-绿泥石脉,与黄铜矿含量比约1/2。铜品位在0.42-0.61×10-2,平均0.52×10-2。赋矿母岩为蚀变闪长玢岩,残余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残余斑晶为蚀变矿物绿泥石,绢云母,仅保留有原矿物晶形,原岩蚀变较强,见有绿泥石,绢云母,石英和碳酸盐(脉)。裂隙较发育,充填绿泥石。石英脉宽1-5㎜。 |
276.15 | 307.85 | 铜矿石 | 铜矿石(低品位矿石):矿石矿物为黄铜矿和斑铜矿,脉石矿物为绿泥石、绢云母、石英、碳酸盐和少量绿帘石。
矿石矿物结构特征与上层相同,仅在含量上有所降低,铜品位在0.34-0.53×10-2,平均0.42×10-2。
含矿岩石为闪长玢岩,具残余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因蚀变原矿物成分发生变化,见绿泥石,绢云母,石英碳酸盐脉,因施工结果,岩石多沿裂隙碎开,呈碎块。 |
307.85 | 358.3 | 铜矿石 | 铜矿石(高品位矿石):细粒他形结构,细脉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为黄铜矿、斑铜矿,脉石矿物为石英,碳酸盐,绿泥石,绢云母,绿帘石。
黄铜矿以浸染状分布于石英(碳酸盐)脉中或沿石英脉分布,呈脉状,脉宽<1㎜,斑铜矿以浸染状分布于蚀变矿物绿泥石,绿帘石中,局部见斑铜矿细脉。两者含量比约1/1。铜品位在0.31-0.93×10-2,平均0.60×10-2。
赋矿母岩为强蚀变闪长玢岩,原岩结构,成份难以辨认,见蚀变矿物绿泥石,绿帘石,绢云母和石英裂隙发育,充填绿泥石,绿帘石脉。 |
358.3 | 447 | 铜矿石 | 铜矿石(低品位矿石):细粒半自形-他形结构,浸染状,细脉状构造。
矿石矿物为黄铜矿,斑铜矿,脉石矿物见绢云母,绿泥石,石英,绿帘石。
黄铜矿多以浸染状为主,分布于蚀变矿物之间,在闪长玢岩中,见细脉状黄铜矿,斑铜矿,两者比约5/1。
含矿岩性为闪长玢岩和斜长花岗斑岩,其中,斜长花岗斑岩侵入略晚于闪长玢岩,两者视厚度比约1/1(48.47/39.93)。
斜长花岗斑岩,具斑状结构,定向构造,斑晶为长石,石英,含量在20-30%。基质成份同与斑晶,黄铜矿以浸染状赋存其中。
闪长玢岩:具残余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残余斑晶为蚀变矿物绿泥石,但保留原矿物晶形。见蚀变矿物绿泥石,绢云母,石英。裂隙较发育,充填有绿泥石,石英碳酸盐脉。岩石较破碎。 |
447 | 456.9 | 蚀变闪长玢岩 | 蚀变闪长玢岩(矿体底板):残余斑状结构,碎裂状构造。残余斑晶为斜长石,晶形完成,部分蚀变为绿泥石,绢云母集合体,岩石裂隙发育破碎。
金属矿物见少量黄铁矿、黄铜矿总含量约0.5-1%。向下金属矿物逐渐减少。 |
456.9 | 477.2 | 蚀变沉凝灰岩 | 蚀变沉凝灰岩:凝灰结构,块状构造。岩石成份难以辨认,多由隐晶质组成,偶见岩屑、晶屑。岩石裂隙较发育,充填碳酸盐脉。
金属矿物较少,偶见少量黄铁矿,黄铜矿呈星点状产出,另见薄膜状辉钼矿。
在沉凝灰岩中,见少量闪长玢岩脉,脉宽1-5㎝。沉凝灰岩可能是闪长玢岩上侵时残留下的围岩。 |
477.2 | 523.25 | 凝灰质复成份细砾岩 | 凝灰质复成份细砾岩:砂砾状结构,块状构造。砾石成份较复杂,见斜长花岗斑岩,凝灰岩和闪长斑岩,砾径在0.5-3㎝,多呈圆形,含量40-60%。基质为凝灰质,成份难辨认,偶见晶屑。
岩石蚀变,见蚀变矿物绿泥石,绢云母。
金属矿物较少,见少量黄铁矿,黄铜矿,呈星点状产出。 |